
大學時,一位老師給我們講了這樣的一件事。
當年讀博時,導師給他和另外一個同學各分配了幾個研究生,分別做不同假設的項目對比。最后兩組都很好地完成任務。他也感到成功的喜悅匯。可當再次進行項目分組時,很多師弟師妹都希望分配到另外一個同學那里。這讓老師的內心很受傷,不解。直至和一位師弟的溝通,他才明白。
項目中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如果一一顧及,工作量會很大。有些師弟師妹為了能減少工作量,會利用項目中容許差錯的范圍內取巧。一般來說,只要負責人能圓滑處理,對于交差也是沒有問題,畢竟導師也沒有太多時間仔細核查。可是這種行為是行業的大忌。
但他是一位原則性和執行力都很強的人,那些行為他自然是堅決反對和嚴厲斥責,難免會給人留下嚴厲苛刻的印象。
可另外一位負責人雖然對待項目也很嚴厲,但不同的是,他會在其他時間主動疏導其中的矛盾,比如送女生們一些小禮物,請他們吃宵夜,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師弟師妹們在另一位負責人那里除了收獲知識,還能感到喜悅,感到關心,這些匯集起來,讓他們對這位負責人更加信賴。
這就是根源所在。
兩個人在處理原則問題時立場都很堅定,也不圓滑。但區別是另一位負責人比老師更懂人情世故。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圓滑是一種堅守原則,不屈從外界的表現,就是不愿委屈自己的感受。而一個心靈寬廣的人,在滿足自身的前提下,也會去照顧他人的情緒,講原則和善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黃炎培曾寫到“和若春風,蕭若秋霜;取象于錢,外圓內方。”
前者是使自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進退有度不因死板而顯得無趣,更不因棱角過于鋒利而四處樹敵。后者則是讓自己在魚龍混雜的社會里不忘初心,恪守原則,心存善念。
記住,生活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論,不圓滑和懂世故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但卻可以保持一種進退有度的微妙平衡。只有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人生修行中感到喜悅,才能匯集更好的資源。
文:喜悅匯編輯整理
圖:喜悅匯,部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