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從明代興盛至今經歷數百年,其文化內涵和特定的手工藝術越來越得到藏界認可,名家的壺更是千金難求。因“谷底”行情的逐漸反彈,紫砂壺贗品紛紛出現,新壺老款、老壺改款,甚至是通過電腦翻砂造款等手段都時有出現,不少藏友交了學費。
紫砂器的胎質,具體地說就是砂料。不同時期的砂料有著不同的砂質,而不同的砂質呈色肌理都是不盡相同的。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內含顆粒狀粗砂,給人的感覺是粗糙的,這是當時的煉砂淘洗技術相對落后而造成的。
據有關資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數為20—30目,清中期為50—60目,近現代為100—120目。 目數低,顆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彈擊,聲音沙啞、發悶。明代的砂壺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體吸收了地下的水氣,表面失光。清代砂料細膩潤澤,也顯示出古 樸的意趣。由于經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會有一層光亮面,如同古代硬木家具因年代久遠自然而然地產生光亮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