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瓷梅瓶,元青花瓷器,收藏于中國江蘇南京市博物館,景德鎮窯燒制。1950年前后出土于南京市江寧區境內牛首山的沐英幕中。沐英的一生是在軍旅中度過的,其墓中隨葬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瓷梅瓶正好符合他受到朱元璋器重人生經歷。梅瓶高44.1厘米,口部短小,肩部豐滿渾圓,肩以下收斂明顯,平底淺圈足,器形秀麗挺拔。器身滿繪青花圖案,白釉肥厚而瑩潤,青料濃艷幽雅,令人賞心悅目。這件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瓷梅瓶從上到下,描繪有六層疏密有致的紋飾,瓶口外壁裝飾雜寶覆蓮紋,肩上部為纏枝蓮花紋,花心呈石榴狀,葉似葫蘆形,腹部主題描繪人物故事圖案。
南京市博物館收藏的這件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瓷梅瓶,其主題圖案取材于《史記》中“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典故。制作梅瓶的瓷器工匠將這一歷史典故形象而生動的描繪出來,畫面正中的蕭何,頭戴管帽,須髯飄揚,正策馬揚鞭追韓信,一副焦急的樣子,韓信則牽馬前行,垂袖沉思河岸邊,顯示出躊躇不定的的樣子,河中有一葉輕舟,船家持漿站立于船頭,正微笑著招呼客人上船。工匠將畫中三人所持的不同心態描繪的淋漓盡致、細膩傳神。這件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瓷梅瓶的畫面布局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瓷器工匠將故事中的三個不同人物用連環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即使作為背景的宋、竹、梅和芭蕉也為主題的表現營造出緊張的氣氛。圖案釋放出寶石般的色澤青料點染處,留下透入胎骨的黑色斑點。
公元12世紀至13世紀,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建立起龐大的帝國,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變得暢通無阻。青花瓷正是在這種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誕生的。元青花飾中國漢族、蒙古族文化與波斯文化相結合的產物。蒙古族崇尚藍色和白色,伊斯蘭文化也以藍色為主色調。藍白相間的青花瓷正好迎合了中國元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元代青花瓷的出現打破了青瓷、白瓷色彩單一的局限,使得瓷器裝飾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瓷梅瓶是一件元青花瓷器的精品,它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這件梅瓶的用料上乘,它采用了名貴的進口“蘇麻離青”鈷料,這種鈷料十分稀少,只產于中東地區,用它描繪的圖案會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艷色澤;第二,主題圖案題材稀有,在流傳至今的青花瓷器中中描繪有植物、禽鳥和吉祥紋飾的占多數,帶有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圖案的比較罕見;第三,這件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瓷梅瓶藝術價值很高,專家稱它上面的圖案是繪在瓷器上的中國水墨畫,工匠采用了中國畫中勾、皴、點、染等筆法,而且巧妙運用了青花瓷器特有的清冷意境來表現月光如水的夜晚,濃淡暈染相宜,紋飾主次分明。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瓷梅瓶上的藍色深淺變化與中國水墨畫效果十分相似。可見元代瓷器工匠在制胎、繪畫和燒造等方面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第四,青花大器難燒,由于受當時制瓷工藝的限制,大件的元青花瓷器不易燒制,很容易變形;而帶有歷史典故的大件梅瓶更是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