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趙匡胤死前最遺憾的一件事,如果辦成了將改寫宋朝命運
文|王永魁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四月,趙匡胤離開京城開封,西幸洛陽,途中拜謁祖陵。到達洛陽后,趙匡胤“見洛陽宮室壯麗,甚悅”。他在洛陽出生,“樂其風土,嘗有遷都之意”。
圖注:洛陽夾馬營是趙匡胤的出生地
在此前后,曾有大臣將開封和洛陽的情況作出對比,認為還是以開封為都城好。趙匡胤都不答應。那么,趙匡胤為什么要舍棄定都已久且交通便利的開封,決心要遷都洛陽呢?絕不僅僅是因為對出生地的眷戀。這里有兩個層面的原因,第一個層面是可以公開說的,第二個層面是不好公開說的。
第一個層面的原因,可以從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之間的對話看出來。趙光義勸諫說:“遷都未便。”趙匡胤說:“遷都到洛陽還不算完,以后還要遷到長安。”趙光義磕頭并繼續懇切勸諫。趙匡胤接著說:“我要把都城西遷,沒有別的目的,就是想憑借山川地形的優勢,來裁撤一部分軍隊,按周朝、漢朝的模式治理天下。”
圖注:趙匡胤畫像
從這番話中可以看出,趙匡胤已經意識到,當時存在著可能危及宋朝安全的帶根本性的問題。即:開封處于平原地區,易攻難守;為了保證都城的安全,不得不大量駐屯軍隊,進而出現“冗兵”;“冗兵”增加財政負擔,使國力受到很大消耗。
趙光義不同意趙匡胤的意見,只說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趙匡胤不再說話。趙光義走后,趙匡胤對身邊人說:“他的話是不錯,現在就按他說的辦吧。不過,用不了一百年,國力將消耗殆盡。”隨后,就下詔回開封。此后的一百余年,“三冗”問題一直困擾著大宋王朝。
第二個層面的原因,雖然現存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但仍然可以窺視出一些蛛絲馬跡。趙匡胤西幸洛陽之前三天,封皇子趙德芳為貴州防御使。到洛陽之后又召見了趙德芳的岳父焦繼勛“面獎之,加彰德節度使”,“再受旄鉞”。聯想到趙匡胤去世后宋皇后派太監王繼恩去宣召趙德芳的情節,可以推測出趙匡胤提出遷都應該與考慮建儲有關。
圖注:趙光義畫像
趙匡胤登上皇位后,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到開寶九年,趙光義在開封已經經營了十幾年,把一批文臣、武將、醫官、術士網羅進自己的府邸,培植自己的班底,為自己日后當皇帝做準備。而趙匡胤似乎并沒有及早考慮建儲問題,致使趙光義勢力坐大,到這個時候已經尾大不掉。趙匡胤執意遷都可能也是為了擺脫趙光義勢力的干擾,好好培養自己的兒子。但這種意圖要么當時不好明確說出來,要么是說出來了,但在趙光義當皇帝之后被涂抹干凈了。
總之,趙匡胤去世前的遷都洛陽之議,體現著他對大宋王朝未來命運的深刻思考,但在各方面的阻撓下,此議未成。六個月后,一代杰出君主猝然離世,給后人留下無盡的遐想。
參考文獻: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七
李世化編著:《大宋權鑒趙氏王朝家國天下》,企業管理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