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讀了這十二道才會懂真正的國學是什么
所謂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歷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國學是博大精深的,下面的這十二道內容,只能算是對國學浮光掠影的介紹。
孔子:為人之道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傳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先世為宋國貴族,其曾祖父為了躲避宋國的內亂,逃到了魯國。其父是魯國出名的勇士。母親生孔子時,因曾在尼丘祈禱,所以起名為“丘”,因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世人又稱其“孔老二”。
孔子年少時,家境不是很好,為了養家糊口,他做過很多被當時的人們視為低賤的工作。后來,他做過魯國的司空、司寇(司空類似于清朝的工部尚書,司寇掌刑獄),后來罷了官,便收學生講學,周游列國。到68歲,回魯地,專心著述,編《尚書》、《詩經》、《周易》、《春秋》,還訂定了《禮記》與《樂經》。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他認為“仁”即“愛人”,仁,即是為人之道。“仁者人也”,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即自己都不希望別人這樣對待自己,那就不要以同樣的言行對待他人,這就是所謂的“恕”。他還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是所謂的“忠”。綜合而言,
孔子的為人之道無外乎“忠”“恕”二字,正如其弟子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老子:處世之道
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據《史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世人又稱老聃,楚國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圖書管理員。
老子的學說,以匿聲隱跡、不求聞達為主旨。他在周都居住久了,見周朝的王道日漸衰微,便決定騎著青牛離開這里。函谷關令尹喜在夜觀天象時,發現東方有紫氣繚繞,越來越近,便知是有圣人要來臨的祥瑞,于是齋戒沐浴,在此靜候。幾個月后,老子騎著青牛而來。尹喜見后驚喜萬分,誠懇地請求賜教。老子見尹喜氣宇非凡,學識和修養都非常不錯,便留下了“五千言”,然后離去。至此,沒有人再知道老子的下落。而他留下的這“五千言”,便是《道德經》一書。
老子是最先發現“道”的人。老子通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道”是萬物的本源,把“道”視為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內在規律及宇宙人生的總法則。這種哲學用于處世,就要求人們認識并掌握自然和社會的規律并遵循之,順乎天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地、人之道,憑主觀愿望妄為妄行。
面對功名、世俗的誘惑,老子提出要“致虛極,守靜篤”,主張人們應當用虛寂沉靜的心境去面對,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做到不爭,適而可止。
莊子:養性之道
莊子本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宋國人。他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學派的創始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后世常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
莊子家里比較貧困,居住的環境也不是很好,他主要靠打草鞋生活,還曾在家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不過,在職沒多久就歸隱了。史載,楚王聽說莊子很有才,便派了兩名使者,以厚金聘禮,請他出任丞相。莊子說:“千金、相位,的確是重利、尊位,但這好比祭祀用的牛—喂養多年,便給他披上繡花衣裳送到太廟做祭品。我不愿這樣,寧愿像魚一樣,在污泥濁水中自得其樂。”
莊子崇尚自由。不過,他所說的自由,不是無道德約束的任意的胡作非為,而是在“道”的基礎上的一種灑脫的人生觀。身心不為外部的事物所奴役,靈魂脫開自己的肉體便純凈簡單。莊子認為,真正獲得自由的“至人”超脫于物我、是非、生死、貧賤之外,能進入“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神秘境界。
孟子:君臣之道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孟母守節,沒有改嫁,對他要求十分嚴格。為了培養孟子養成良好的品性,孟母曾三次搬家,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師從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他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曾在齊國為卿。
孟子的哲學思想帶有很強的民權意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主張以德治天下,提出了“仁政”、“王道”等觀點。他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他還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孟子看來:君主把臣下看成手足,臣下就把君主看成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狗馬,臣下就把君主看成路人;君主把臣下看成土芥,臣下就把君主看成仇敵。
在中國歷史上,孟子是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稱其為“亞圣”,將兩人的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荀子:學習之道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荀子自幼聰慧,學問很好,有“神童”之譽。
據說他曾到齊國稷下游學,后因戰事離齊去楚,被楚國春申君任為“蘭陵令”。在他晚年時期,許多學者都前往齊國講學,加上齊國以藏書豐富而出名,所以,荀子又回到齊國。荀子學識淵博,很受齊王尊敬,被賜封為“列大夫”。
荀子的《勸學》影響后世深遠,文章中的一些名句,諸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至今仍對學習之道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孫子:韜略之道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代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準備與楚國大戰,但由于軍中無將,很是躊躇。大臣伍子胥一連7次向吳王推薦孫武。孫武帶上兵法十三篇去見吳王。后來,吳王命孫武為將軍,孫武運用其兵法,為吳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其兵法十三篇由后人編撰成《孫子兵法》,成為“兵學圣典”。
《孫子兵法》通篇貫穿著謀略思想,其中心思想就是力求以智謀勝敵,而不只是以力勝敵,主張“上兵伐謀”,運籌帷幄之中而致勝于千里之外。它認為,軍事斗爭,不僅是軍事力量的競爭,也是敵我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綜合實力的斗爭。它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它還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用兵原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避實就虛”的作戰方法,等等。
管子:教練之道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齊國任相四十年,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幫助齊國實行改革,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他便是被人稱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史稱管子。
齊桓公經常向管仲請教安邦治國的謀略。有一次,管仲告訴他,“做國君有三件事不能做:第一,得賢而不能任;第二,用而不能終;第三,讓賢人干事,而和小人一起議論賢者。”
管仲還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知則榮辱”的觀點,意思是說,只有滿足了一個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質需求,這個人才會學習并遵守法律和法規,受道德的約束。
韓非子:統馭之道
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他和李斯(秦朝丞相,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都是荀子的弟子,出身于韓國貴族世家。韓非子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利害關系,因勢利導,人人都要是有私心的,僅靠道德力量是無法維持社會穩定的,只能憑借強大的法律去約束人們的行為,才能將“惡”限制住,而君主的職責就在于利用“刑”和“德”,讓人們棄惡從善,立公棄私。
鬼谷子:權謀之道
鬼谷子姓王名禪,字詡,號鬼谷,民間稱為“王禪老祖”。“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隱居地而得,但是具體是哪里還有爭議。
鬼谷子被喻為縱橫家之鼻祖,歷史上兩個著名的縱橫家蘇秦與張儀都是其弟子,另外兩個著名軍事家孫臏與龐涓也是其弟子。
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韜三略,又擅長于外交家的縱橫之術,更兼有陰陽家的祖宗衣缽,預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稱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民間有傳說鬼谷子是命理師的祖師爺,在道教中,鬼谷子尊號為玄都仙長。
大學:修身之道
《大學》“四書”之一(另三部為《論語》《孟子》《中庸》),相傳《大學》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大學》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均有遍意義。它將道德修養的方法概括為八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易經:天地之道
《易經》又叫《易》或《周易》。“易”是變易、變化的意思,表明天地萬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時時刻刻變化的。
八卦就是從《易經》中來的。傳說八卦是上古時期伏羲所畫,象征自然界的八種物象,后來,周文王將八個單卦兩兩相疊,推演出八八六十四卦。后世許多學者認為,《易經》就是周文王所著。
《易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對我國幾千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禪宗:死生之道
眾所周知,佛教是從印度傳播到我國的,后來演化出了有中國特色的本土佛教,就是禪宗—因其主張修習禪定,故名禪宗。禪宗教人如何處理死亡。禪宗認為,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生亦是另一個死的結束。故生則生,死則死,來之則應,去留無意,隨緣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