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在東亞地區(qū)和東南亞地區(qū)的國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比如有些國家曾經直接使用漢字,韓國、越南就是這樣。包括日本的文字中也大量使用漢字,到日本你會發(fā)現(xiàn),即使不懂日文,竟然也能看懂文字大意,讀音雖然不一樣,但意思我們完全可以意會。
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方面,這些國家也深受影響。越南也有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等等,韓國也有春節(jié)、端午節(jié),他們還把端午節(jié)“申遺”了。
這些國家的傳統(tǒng)服飾風格也大多取自于中國。比如韓國的傳統(tǒng)服飾其實就是中國的漢服,越南人曾經穿的衣服也跟明朝一模一樣,日本和服也是源自于中國的吳服,因為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往來比較多,吳服就是那時候傳過去的。
總之,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方方面面實在太多了,甚至連他們的名字都跟中國有關。日本、越南、朝鮮這仨國家的名字就是中國皇帝給取的。
最早時期日本是沒有國家名字的,因為他們都是無數(shù)部落組成的,不是一個統(tǒng)一國家。
漢光武帝時,有從日本來的使者朝拜,光武帝見日本人個子不高,長的也土里土氣,便賜國名為“倭奴國”。
《漢書·地理志》這樣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
倭奴國國王就叫倭奴王,還賜了一枚印——漢委奴國王金印,現(xiàn)在倒成了日本的國寶。
那為什么倭奴國變成現(xiàn)在的日本了呢?
這與中國唯一女皇武則天有關。史料記載,武則天將倭奴國改名為日本,意為“日之所本”的意思。因為在中國看太陽是從東方海上升起來的,而日本就是從在東方的海上。
武則天改名為日本,確實比倭奴國要好聽多了,倭奴國這個名字畢竟帶有嘲笑鄙視的含義。不過,現(xiàn)在日本人經幾十年的努力,他們的平均身高其實已經比中國人高了。已經不是抗戰(zhàn)時期、更不是光武帝時期的日本人了。
越南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從秦朝到唐朝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作為中國的一個郡而存在。
由于在唐朝時期越南屬于安南都護府,所以后來越南獨立后也叫“安南國”。清嘉慶年間,安南國王請求嘉慶皇帝賜國名為“南越國”。
嘉慶皇帝一考慮,不妥!因為在我國歷史上,南越是指包括我國廣東、廣西、云南等諸省,以及越南大片領土,你一個交趾故地怎么能叫南越呢?!
于是嘉慶皇帝把名字顛倒一下,賜名為“越南”,表示是南越之南。
你看,越南國名不僅是中國皇帝取的,連名字含義仍然帶有中國歷史的色彩。
再看朝鮮。以前朝鮮不叫朝鮮,古代朝鮮半島上有很多國家,什么高麗、新羅、百濟等等。其中,高麗是比較有名的,因為它最強大,存在時間也很長。
朝鮮這名字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給取的。高麗國將領李成桂羽翼豐滿后廢除了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他需要為新王朝取一個名字才行。
但李成桂不敢擅自取名字,他必須向宗主國(或者說老大哥)明朝請求賜國名,這是基本的尊重和禮節(jié)。
于是,朱元璋取名為“朝鮮”,意為“朝日鮮明”,早上的太陽不正是很鮮艷嗎。太陽從東方升起,朝鮮就位于中國的東方,感覺太陽是從朝鮮那里升起來的。
你會發(fā)現(xiàn)朝鮮和日本的國名有共同之處,都是以中國為主觀視角看太陽而取的名字。從某種程度也可以體現(xiàn)天朝以我為主、唯我獨尊的氣勢。那時候天朝確實很狂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