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華夏十大名醫軼事簡介

發表時間:2009-10-31 11:34:23    
       來源:互聯網

       扁鵲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為什么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為那里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里,就給那里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鉆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于是,人們也尊敬地把他稱為扁鵲。
       扁鵲善于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妒酚?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晉國(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帶),正碰到了晉國卿相趙簡子由于“專國事”,用腦過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們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鵲診治。扁鵲按了脈,從房里出來。有人尾隨著探問病情,顯得很焦急。扁鵲沉靜地對他說:“病人的脈搏照常跳動,你不必大驚小怪!不出三日,他就會康復的?!惫贿^了兩天半,趙簡子就醒過來了。準確地用切脈診病是扁鵲的首創。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高度贊揚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苯鷼v史學家范文瀾也說:扁鵲“是切脈治病的創始人”。
       又有一次,他路過齊國都城臨淄的時候,見到了齊國的國君齊桓侯。他看齊桓侯的氣色不好,就斷定他已經生病了,便直言不諱地對他說:“你有病在膚表,如不快治,就會加重?!被负盥犃瞬灰詾槿?,說:我沒病?!北怡o見他不聽勸告就走了。這時,桓侯對左右的人說:“凡是醫生都是貪圖名利的。他們沒有本事,就把沒有病的人當有病的來治,以顯示本領,竅取功利。”過了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侯,作了一番觀察之后,對齊桓侯說:“你的病到了血脈,不治會加重的。”桓侯聽了很不高興,根本沒有把扁鵲的話放在心上。再過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侯,經過細致的觀察,嚴肅地對他說:“你的病進入腸胃之間,再不治,就沒救了!”齊桓侯聽了很生氣,當然也沒有理睬扁鵲的話。等到扁鵲第四次來見桓侯,他只瞥了一眼,就慌忙跑開了。齊桓侯發覺扁鵲不理睬自己,就派人詢問。扁鵲說:“病在膚表,用湯熨可以治好;病進入血脈,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腸胃,用酒劑也能治愈。如今齊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再也沒法治了,我只好躲開。”又過了五天,齊桓侯果然病重,派人請扁鵲來治,扁鵲早已逃離齊國,而齊桓侯因誤了治病時機,不久也就死了。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扁鵲就能從齊桓侯的氣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發展,這是很不簡單的。所以,漢代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贊賞不絕地說:“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br>       扁鵲不僅善于切脈和望診,而且善于運用針灸、按摩、熨貼、砭石、手術和湯藥等多種方法去治療各種病癥。有一次,他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路過虢國,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厲害,人們都以為他死了。為此,全國正舉行大規模的祈禱活動,把國家大事都撂在一邊。扁鵲找到了中庶子(太子的侍從官)問道:“太子患什么???”中庶子答道:“太子中邪。邪氣發泄不出去突然昏倒就死了!”扁鵲進一步了解了太子發病的各種情況,就信心百倍地對中庶子說:”你進去通報虢君,就說我能救活太子!”但中庶子不信扁鵲能“起死回生”,不肯去通報,而且嘲諷扁鵲說:“你既無上古名醫俞跗的本事,反而說你能救活太子,就是不懂事的嬰兒也會知道你是騙人的!”扁鵲氣憤地說:“你這是從竹管里望天。老實告訴你,我秦越人不等切脈、望色、聽聲、審察病人形態,就能說出病的部位。不信,你試去看看太子,他此刻耳朵該會鳴響,鼻翼該會扇動,從其大腿摸到陰部也該是溫熱的?!甭牭竭@里,中庶子不禁目瞪口呆。因為扁鵲雖沒有見過太子,但通過多次詢問,對太子的病情已了如指掌,說得頭頭是道,說明他很有本事,不可小看。中庶子只得進去通報了。虢君得知消息,吃了一驚,趕快出來接見扁鵲,說:“我久慕先生大名,只是無緣拜見;先生路過我這小國,幸虧主動來救助,這實在是寡人的幸運!有先生救助,我兒就能活命;沒有先生救助,就只有把他的尸體埋在山溝罷了?!闭f著,“流涕長潸”,哭得好悲切。扁鵲告訴虢君,太子患的是“尸厥”(類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鵲叫弟子子陽磨制針石,在太子頭頂中央凹陷處的百會穴扎了一針。過一會兒,太子就蘇醒過來。接著叫弟子子豹在太子兩脅下做藥熨療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來。再服二十天的湯藥,虢太子就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而他卻實事求是地說,并非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病人根本就沒有真正死去,他只不過用適當的治療方法,把太子從垂死中挽救過來而已。
       從以上病例看出,扁鵲已經綜合運用了我國診病的“四診”原則—望、聞、問、切。他自說:“越人之為方,不等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边@話已經充分表明扁鵲在臨床上運用了“四診”的診法。
       可以說,扁鵲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難怪司馬遷稱贊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br>       他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扁鵲的醫學經驗,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對我國醫學發展有較大影響。因此,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圣”、“古代醫學的奠基者?!狈段臑懺凇吨袊ㄊ泛喚帯贩Q他是“總結經驗的第一人”。
       在治學上,扁鵲不滿足于一技一法,而是根據客觀實際需要,精通一科,兼通數科,做到一專多能。比如,他到越國都城邯鄲,看到當地婦女患病較多,就在婦科病方面下功夫,當了“帶下醫”,治好了許多婦女的多年疾??;他到東周都城洛陽,看見當地許多老年人,患了視聽力衰退的疾病,就著眼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當了“耳目痹醫”,治好了許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從耳聾眼花中恢復了健康;他到了秦國首都咸陽,看到當地兒童的發病率很高,就研究兒童發病原因,當了“小兒醫”,治好了許多兒童的多發病。由此可見,扁鵲不僅精通內科,還兼通兒科、婦產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診斷上,不僅精通“切脈”,而且善于“望色、聽聲、寫形”;在治法上,不僅精通針灸,還善于用砭石、熨貼、按摩、手術、湯藥等??芍^是一位多面手的民間醫生。
       在上古,神權高于一切。巫術占統治地位。到了扁鵲的戰國時代,醫巫已經開始分業。扁鵲在醫學研究道路上完全拋棄巫醫那條死胡同。扁鵲曾明確宣告:“信巫不信醫”是“六不治”之一。為了捍衛祖國的醫藥學,他不惜豁出自己的生命。當時,秦武王有病,召請名聞天下的扁鵲來治。一天,太醫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趕忙出來勸阻,說什么大王的病處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鵲未必能除。萬一出了差錯,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扁鵲聽了氣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對秦武王說:“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卻又允許一班蠢人從中搗亂;假使你也這樣來治理國政,那你一舉就會亡國!”秦武王聽了只好讓扁鵲治病。結果太醫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鵲手里,卻化險為夷。在這場技術高低的較量上,扁鵲徹底戰勝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鵲”,就產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殺害了扁鵲。
       千百年來,扁鵲深為廣大人民所愛戴和崇敬,人們稱他為“能生死人”的“神醫”。在他行醫經過的共約四千化里的路途上,歷代人民為他建陵墓、立碑石、筑廟宇、朝香火。在伏道村扁鵲廟的墻上,有這樣一首詩,概括了他的一生,同時寄托了人民對他的哀思:
       “昔為舍長時,方伎未可錄。
       一遇長桑君,古今皆嘆服。
       天地為至仁,既死不能復。
       先生妙藥石,起虢效何速!
       日月為至明,覆盆不能燭。
       先生具正眼,毫厘窺肺腹。
       誰知造物者,禍福相倚伏。
       平生活人手,反受庸醫辱。
       千年廟前水,猶學上池綠。
       再拜乞一杯,洗我胸中俗?!?br>       張仲景
       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一詩贊頌張仲景及其《傷寒雜病論》:
       此中所說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于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颙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何颙別傳》)。后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圣,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于“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結果。
       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凹壹矣薪┦?,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于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論》自序)。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何颙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贊嘆說:“仲景之術,精于伯祖”。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采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
       為了更好地開闊眼界,“博采眾方”,和同行交流經驗,張仲景到了繁華的都城洛陽一帶行醫。當時文學史上號稱“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瑒、劉楨)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詩人。他和張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觸中,張仲景憑自己多年的醫療經驗,漸漸發現這位僅有二十幾歲的作家隱藏著可怕的“癘疾”的病源。有一天,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后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笨墒峭豸勇犃撕懿桓吲d,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什么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藥。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藥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而又深情地對王粲說:“你并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么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后半年就死了。
       張仲景熱愛醫藥專業,很重視臨床實踐,時時“平脈辨證”,認真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相傳張仲景五十歲左右,曾在長沙做太守。當時,他還時刻不忘自己的臨床實踐,時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畢竟是個大官,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又不能隨便接近普通老百姓。這怎么辦呢?他想出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群眾進來。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個地仔細給群眾治病。時間久了,形成慣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就聚集了許多來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為紀念張仲景,后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里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坐堂”,那醫生就叫“坐堂醫生”。
       那時,張仲景雖然當官,但并不熱衷于官位。不久,他“見朝政日非”,嘆息地對人說:“君疾可愈,國病難醫?!彼鞉旃诙萑ハ萦谏偈疑剑ā兜脻h醫學叢書?叢桂偶記》),專門總結經驗,搞醫學著作。
       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寫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并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后來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贊嘆說:“此真活人書也”。喻嘉言高度贊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中國醫籍考》)。歷代有關注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特別是注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藥制藥工廠如小太郎、內田、盛劑堂等制藥公司出品的中成藥(浸出劑)中,傷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顯是傷寒方的演化方)。可見《傷寒雜病論》在日本中醫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華佗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據人考證,他約生于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后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里,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愿做官,寧愿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貴,使華佗得以集中精力于醫藥的研究上。《后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于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不能說,他的醫學經驗因此就完全湮沒了。因為他許多有作為的學生,如以針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普,著有《本草經》的李當之,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至于現存的華佗《中藏經》,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容。
       華佗高明之處,就是能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學術成果,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新的學說。中國的醫學到了春秋時代已經有輝煌的成就,而扁鵲對于生理病理的闡發可謂集其大成。華佗的學問有可能從扁鵲的學說發展而來。同時,華佗對同時代的張仲景學說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讀到張仲景著的《傷寒論》第十卷時,高興地說:“此真活人書也”,可見張仲景學說對華佗的影響很大。華佗循著前人開辟的途徑,腳踏實地開創新的天地。例如當時他就發現體外擠壓心臟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法。這類例子很多。最突出的,應數麻醉術—酒服麻沸散的發明和體育療法“五禽之戲”的創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藥品作為麻醉劑,在華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過,他們或者用于戰爭,或者用于暗殺,或者用于執弄,真正用于動手術治病的卻沒有。華佗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又觀察了人醉酒時的沉睡狀態,發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術,正式用于醫學,從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并擴大了手術治療的范圍。據日本外科學家華岡青州的考證,麻沸散的組成是曼陀羅花一升,生草烏、全當歸、香白芷、川芎各四錢,炒南星一錢。自從有了麻醉法,華佗的外科手術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治病碰到那些用針灸、湯藥不能治愈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沖服麻沸散,等到病人麻醉后沒有什么知覺了,就施以外科手,剖破腹背,割掉發病的部位。如果病在腸胃,就割開洗滌,然后加以縫合,敷上藥膏。四五天傷口愈合,一個月左右,病就全好。華佗在當時已能做腫瘤摘除和胃腸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一次,有個推車的病人,曲著腳,大喊肚子痛。不久,氣息微弱,喊痛的聲音也漸漸小了。華佗切他的脈,按他的肚子,斷定病人患的是腸癰。因病勢兇險,華佗立即給病人用酒沖服“麻沸散”,待麻醉后,又給他開了刀。這個病人經過治療,一個月左右病就好了。他的外科手,得到歷代的推崇。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中的一詩作了概括:“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剔骨療疾,神效良多”??梢?,后世尊華佗為“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實的。
       “五禽之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動作是模仿虎的撲動前肢、鹿的伸轉頭頸、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腳尖縱跳、鳥的展翅飛翔等。相傳華佗在許昌(縣名,在河南?。r,天天指導許多瘦弱的人在曠地上作這個體操。說:“大家可以經常運動,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
       華佗除系統地接受古代的醫療經驗外,還能很好地重視和應用民間的醫療經驗。他一生游歷了不少地方,到處采集草藥,向群眾學習醫藥知識。在向民間找藥的同時,還從民間搜集了不少單方,經常用這些單方來治病。有一次,華佗在路上遇見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東西,正乘車去醫治。病人呻吟著十分痛苦。華佗走上前去仔細診視了病人,就對他說:“你向路旁賣餅人家要三兩萍齏,加半碗酸醋,調好后吃下去病自然會好。”病人按他的話,吃了萍齏和醋,立即吐出一條象蛇那樣的寄生蟲,病也就真的好了。病人把蟲掛在車邊去找華佗道謝。華佗的孩子恰好在門前玩耍,一眼看見,就說:“那一定是我爸爸治好的病人?!蹦遣∪俗哌M華佗家里,見墻上正掛著幾十條同類的蟲。華佗用這個民間單方,早已治好了不少病人。
       華佗由于治學得法,醫術迅速提高,名震遠近。他的同鄉曹操,常患頭風病,請了很多醫生治療,都不見效。聽說華佗醫術高明,就請他醫治。華佗只給他扎了一針,頭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發,就強要華佗留在許昌做自己的侍醫,供他個人使喚。華佗稟性清高,不慕功利,不愿做這種形同仆役的侍醫。加上他“去家思歸”就推說回家鄉找藥方,一去不返。曹操幾次寫信要他回來,又派地方官吏去催。華佗又推說妻子病得厲害,不肯回來。曹操為此大發雷霆,專門派人到華佗家鄉去調查。他對派去的人說:“如果華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給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要是“虛詐”,就逮捕治罪?!辈痪?,華佗被抓到許昌,曹操仍舊請他治病。華佗診斷之后,說:“丞相的病已經很嚴重,不是針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還是給你服麻沸散,然后剖開頭顱,施行手術,這才能除去病根?!辈懿僖宦?,勃然大怒,指著華佗厲聲斥道:“頭剖開了,人還能活嗎?”他以為華佗要謀害他,就把華佗關到牢里去準備殺掉。曹操的一位謀士請求說:“佗方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加全宥”。曹操不聽,說:“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邪?”竟然把這位在醫學上有重大貢獻的醫生殺害了。臨死,華佗把在獄中整理好的醫著交給牢頭說:“此可以活人”。沒想到,這個牢頭害怕,不敢接受。華佗只好忍痛,“索火燒之”。
       華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還永遠懷念他。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里的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
       “醫者刳腹,實別開岐圣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
       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皇甫謐
       提起皇甫謐,人們可能立刻想到他編撰的《針灸甲乙經》。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縣朝那鎮)人。生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
       皇甫謐小時候,過繼給叔父,遷居新安(含河南澠池縣)。叔父、叔母,尤其是叔母,很疼愛他。而皇甫謐自幼貪玩,無心向學,人們笑他是傻子。到了十七歲,人高馬大,竟“未通書史”,整天東游西蕩,象脫韁的馬,叔母對皇甫謐如此調皮搗蛋非常氣憤,恨鐵不成鋼,常常為他的前途而憂慮。一天,她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要教訓他。誰知他到了外邊弄來了香瓜、甜果之類,洋洋自得地呈獻給叔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誰知叔母更加氣憤,接過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快二十歲了,還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順父母,就得‘修身篤學’”。他很受感動,噙著淚花發誓要悔過自新,改弦更張,矢志苦學。從此以后,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下定決心要編著一部針灸學專書。
       對于針灸方面的經驗,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醫家已進行了系統總結。如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長沙和馬三堆漢墓中,發現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書,其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也有許多論述針灸的內容。東漢初期針灸名醫涪翁還有《針經》的專述。但是晉代以前涉及到針灸內容的醫書,“其父深奧”,“文多重復,錯互非一”。加上當時用竹木簡刻書,書被視為秘寶,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于參考書奇缺,這給皇甫謐編撰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皇甫謐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他用百折不撓的精神,設法借來了需要的醫書,經窮搜博采,獲得了大量的資料。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即《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纂集起來,加以綜合比較,“刪其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并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終于寫出了一部為后世針灸學樹立了規范的巨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也稱《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共十卷,一百二十八篇。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書中校正了當時的腧穴總數的穴位六百五十四個(包括單穴四十八個),記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和禁忌,說明了各種操作方法。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系實際,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被人們稱做“中醫針灸學之祖”,一向被列為學醫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唐代醫家王燾評它“是醫人之秘寶,后之學者,宜遵用之”。此書問世后,唐代醫署就開始設立針灸科,并把它作為醫生必修的教材。晉以后的許多針灸學專著,大都是在參考此書的基礎上加以發揮而寫出來的,也都沒有超出它的范圍。直至現在,我國的針灸療法,雖然在穴名上略有變動,而在原則上均本于它。一千六百多年來,它為針灸醫生提供了臨床治療的具體指導和理論根據。
       此書也傳到國外,受到各國,特別是日本和朝鮮的重視。公元七O一年,在日本法令《大寶律令》中明確規定用《針灸甲乙經》列為必讀的參考書之一。足見,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影響之深遠。
       葛洪
       “不學而求知,猶愿魚而無網焉;心雖勤而無獲矣”。這是晉代科學家葛洪在治學上的一句名言。
       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于晉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東晉興寧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對他的一生,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歷代名醫像贊》的一首詩來概括:“陷居羅浮,優游養導,世號仙翁,方傳肘后”。但這只說出了他煉丹采藥,隱逸求仙的一面。而他另外的一面卻被忽略了。其實,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制藥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樸子》和《肘后救卒方》。《抱樸子》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分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內篇說的是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病等事,屬于道教的著作。但其中《金丹》、《仙藥》、《黃白》等部分是總結我國古代煉丹術的名篇;外篇說的是人間得失,世道好壞等事。其中《鈞世》、《尚博》、《辭義》等篇,是著名的文論著作。《肘后救卒方》簡稱《肘后方》,是他在廣東編著的一部簡便切用的方書。收錄的方藥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藥容易,價錢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掛在肘后隨行(即今天所說的袖珍本),即使在缺醫少藥的山村、旅途,也可隨時用來救急。所以,受到歷代群眾的歡迎。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藥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葛洪治學嚴謹,幾十年如一日,自經史百家到短雜文章,共讀了近萬卷。就以他編寫《玉函方》(后縮短摘要寫成《肘后方》)來說,就閱讀了張仲景、華佗等醫書和百家雜方近千卷,“收拾奇異,捃拾遺逸選而集之”(《肘后方》自序)。他對苦讀常常流露出得意之情。他說:“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盡日中而不釋,饑寒危困而不廢,豈以有求于世哉,誠樂之自然也”(《抱樸子外篇?勖學》)。
       葛洪不但重視學習書本知識,而且重視學習群眾的實踐經驗。他樂于拜有知識的人做老師。他的從祖葛玄,在吳之時,煉丹學道,有一套本事,曾授給弟子鄭隱。葛洪知道后,就去拜鄭隱為師,把那套本事學了過來。后來,到了廣東,他又拜南海太守鮑靚為師。鮑靚精于醫藥和煉丹的技術,見葛洪虛心好學,年青有為,就不但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并且把精于灸術的女兒鮑姑也嫁給了他。
       葛洪在向書本和群眾學習的同時,還特別注意對客觀事物作深入細致的觀察。他的觀察力十分敏銳。這是他在學術上有所發現的重要條件之一。《肘后方》記載了他對各種病癥長期觀察的結果,其中有許多是醫學文獻中最早的記錄。從中可以找到他臨證細看的生動事例。例如,對沙虱病的記載:“山水間多有沙虱,甚細,略不可見。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此蟲在水中著人身,及陰天雨行草中,亦著人,便鉆入皮里。其診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后,令百節強,疼痛寒熱,赤上發瘡。此蟲漸入至骨,則殺人?!边@種病,是由一種形似小紅蜘蛛的恙蟲的幼蟲(恙螨)做媒介而散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流行于東南亞一帶、我國的臺灣省和東南沿海各省。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國外才逐漸發現了恙蟲病的病原是一種比細菌小得多的“立克次氏體”,并弄清了攜帶病原的小紅蜘蛛的生活史。而他早在一千六百年以前,在沒有顯微鏡的情況下,就把它的病原、病狀、發病的地點、感染的途徑、預后和預防,弄得較為清楚,還指出此病見于嶺南,與今天臨床所見竟無二致,這不能不說是了不起的事。
       書中還記載了一種叫瘈犬咬人引起的病癥,病人非常痛苦,只要受到一點刺激,聽到一點聲音,就會抽搐痙攣,甚至聽到倒水的響聲也會抽風,因此,有人把這種病叫做“恐水病”。葛洪首創地應用狂犬的腦敷貼在被咬傷的創口上,以治療狂犬病的方法??袢X中含有抗狂犬病物質,到十九世紀法國巴斯德才作了證明。書中對天花(天行斑瘡)癥狀、結核?。ㄊ?、鬼注)等的記載,都是醫學文獻中最早的記錄。他不僅明確記載了病狀和發病過程,而且還明確無誤地指出它們的傳染性。所以,稱他為“傳染病學專家”,一點也不過分。
       葛洪治學除了重視讀、問、看外,還十分重視實驗。這充分表現在他對煉丹術的研究上。葛洪在這方面,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把煉丹術具體化、系統化了。他在羅浮山、日夜廝守丹爐,進行了許多實驗。反映出他孜孜不倦地進行實驗的精神。
       在《抱樸子?內篇》里,我們可以發現,葛洪曾做過汞與丹砂還原變化的實驗。他在書中說:“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丹砂,又叫朱砂,就是紅色的硫化東,將它加熱后,分解出汞(水銀);汞再與硫化合,又生成紅色硫化汞。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制成的產品之一,是煉丹術在化學上的一大成就。葛洪還在實驗中發現了多種有醫療價值的化合物或礦物藥。至今,中醫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在化學實驗中得來的藥物。葛洪的煉丹術,后來傳到了西歐,也成了制藥化學發展的基石。
       孫思邈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人,約生于隋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歲(有的考證活了一百四十一歲)。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尊稱為“藥王”。
       他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背育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稱。到了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既“善談莊、老”,又“兼好釋典”,學問非常淵博。隋唐兩代帝王屢次請他做官,他都“固辭不受”,而立志學醫,他的這種認識,是從切身體驗中得來的。他小時候,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為患病弄得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歲開始,就“志于學醫”,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謂“青衿(古學子所穿的衣,后稱入學的生員)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千金要方》自序)。經過這樣長期刻苦的鉆研,他的醫學造詣很深,成為隋唐時期醫藥界的佼佼者。宋代林億稱道:“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
       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內容極為豐富。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臟、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針灸等,共計二百三十二門,收方五千三百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首創“復方”。《傷寒論》的體例是一病一方,而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發展為一病多方,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經方”。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復方”,以增強治療效果;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這是孫思邈對醫學的重大建樹,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a target="_blank" >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書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輔相濟,羽翼雙飛的意思。此書共三十卷,其中收錄了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所未有的藥物,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首載藥物八百余種。這兩部書,合稱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醫藥資料,是唐代以前醫藥成就的系統總結,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對學習、研究我國傳統醫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宋代郭思高度評價《千金方》,說:“世皆知此書為醫經之寶”(《千金寶要》)。清代醫學家徐大椿也認為該書“用意之奇,用藥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醫學源流論》)。這書不僅在國內受歡迎,而且還影響到國外,如朝鮮,日本。公元六O八年,日本來中國學醫的醫生,就把《千金方》等方帶回日本,對日本的漢醫影響深遠。
       由于孫思邈結合實踐,虛心地廣泛地學習各家之長,所以醫學水平很高,有許多獨特的貢獻。其中,對腳氣病的治療最為擅長。腳氣病是由于人體缺乏維生素乙引起的。這種病多少年來折磨著江南一帶群眾。孫思邈在學習前人和總結群眾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探索,終于提出一個有奇效而又簡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細辛、犀角、蓖麻葉、蜀椒、防風、吳茱萸等含有維生素乙1的藥物來治療,用含有維生素乙1的谷皮(楮樹皮)煮湯調粥常服來預防,這在世界醫學史也是非常先進的。歐洲于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二年,開始作腳氣病的研究,而孫思邈早在公無六百年左右,已經詳加論述,并掌握了正確的防治方法,比歐洲早了整整一千年。
       孫思邈特別重視婦幼保健,是創建婦科的先驅。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婦科三卷,兒科一卷,把婦兒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還打破當時醫學界“各承一業”的陋習,主張用綜合療法治病。他說:“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他本人用藥、用針、用灸都很精熟,對病人,不問“貴賤貧富”,不分“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趕救”。一次,他在路上看到幾個人抬著棺材在前面走,從棺材里滴出幾點鮮血,后邊跟著一個老婆婆,傷心大哭。這種情況引起他的注意。一問,才知道棺材里的“死人”是老婆婆難產剛死的獨生女兒。他告訴老婆婆,產婦并沒有死。于是開棺搶救。一看,產婦臉色蠟黃,一絲血色也沒有,同死人無異,但一摸脈搏還在微微的跳動。孫思邈選定穴位,只扎了一針,不一會,產婦就蘇醒過來,胎兒也順利下產。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齊聲稱贊他的醫術高明?!稓v代名醫圖贊》稱道:“唐孫真人,方藥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本草蒙筌》)。
       孫思邈在生之年為醫藥事業作了那么多重大的貢獻,臨終時,卻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他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他的家鄉人民給他修廟立碑,把他隱居過的“五臺山”改名為“藥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許多有關孫思邈的古跡,如“藥王廟”、“拜真臺”、“太玄洞”、“千金寶要碑”、“洗藥池”等。這也說明歷代人民對他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錢乙
       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后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錢乙,字仲陽。祖籍浙江錢塘,后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錢乙的一生,在治學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專一為業,垂四十年”。
       業醫者知道,古代醫家稱小兒科做啞科,認為治小兒病最難。因為小兒脈微難見,診察時又多驚啼,靠脈診難以辨證,這是一;小兒骨氣未成,形聲未正,悲啼喜笑,變態無常,靠望診了解病情也有困難,這是二;小兒不能言語,言語亦未足取信,憑問診了解病情更難這是三;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用藥稍有不當,就足使病情復雜化,這是四。因此,錢乙在行醫過程中,也深感到小兒病難治。他說:“脈難以消息求,證不可言語取者,襁褓之嬰,孩提之童,尤甚焉?!睘榱斯タ诉@道難關,他花了將近四十年時間。欲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果然功成業就,為我國小兒科醫學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br>       錢乙自幼就“從呂君問醫”,精勤好學,認真鉆研《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特別是《神農本草經》,他“辨正闕誤”,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藥請教他,他總是從“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別,詳詳細細地解答。事后一查本草書,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有關兒科資料一一采輯,加以研究。在錢乙之前,有關治小兒病的資料不多。據《史記》所載,扁鵲曾為小兒醫,東漢衛汛著有《顱囟經》,惜已失傳。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孫思邈的《千金方》,也有關于兒科病的記載。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師巫撰《顱囟經》二卷,談到了小兒脈法,病證診斷和驚癇、疳痢、火丹(即丹毒)、雜證等的治療方法。錢乙對這部書反復研究,深有啟發,并用于臨床,收到療效。錢乙還借助于《顱囟經》的“小兒純陽”之說的啟示,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在張仲景總結的辨證施治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適應小兒用的“五臟辨證”法。因此,閻季忠對他“治小兒該括古今,又多自得”。
       錢乙學習時,“不名一師”,善于化裁古方,創制新方。如他的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組成,原是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載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腎氣丸(干地黃、山茱萸、薯蕷、澤瀉、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減化裁,作六味地黃丸,用來當作幼科補劑。這對后世倡導養陰者起了一定的啟發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的益陰腎氣丸,朱丹溪的大補陰丸(《丹溪心法》方。由黃柏、知母、熟地黃、龜板、獨脊髓組成,都是由此方脫化而來。因此,有人認為錢乙是開辟滋陰派的先驅。此外,錢乙還創制了許多有效的方劑,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湯,治小兒心熱的導赤散,由生地黃、甘草木通組成,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的瀉白散,即瀉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組成,治肝腎陰虛、目鳴、囟門不合的地黃丸,治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的異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療寄生蟲病的安蟲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還是臨床常用的名方。
       錢乙在實踐中認識到,小兒的生理特點:“臟腑柔弱”、“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其病理特征:“易虛易產,易寒易熱”。所以,要攻克小兒病這道難關,必須對小兒的生理、病理有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他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逐步摸索一整套診治方法。在診斷上,他主張從面部和眼部診察小兒的五臟疾病,如左腮赤者為肝熱,右腮為肺,目內無光者為腎虛,等等。在處方用藥方面,力戒妄攻、誤下與峻補,主張“柔潤”的原則。
       一個姓朱的人,有個兒子五歲,夜里發熱,白天無事,有的醫生作傷寒治,有的醫生作熱病治,用涼藥解表,始終治不好。病兒的癥狀是:多涎而喜睡。別的醫生用鐵粉丸下涎,病情反而更重,至第五天,出現大渴引飲。錢乙說:不能用下法治。他于是拿白術散末一兩煎水三升,使病兒晝飲服。姓朱的問道:“飲多了不會瀉嗎?”錢乙答道:“不滲進生水在里面,是不會瀉的??v使瀉也不足怪,只是不能用下法治”。姓朱的人又問:“先治什么???”錢乙說:“止渴治痰、退熱清里,都靠這味藥。”到晚上,藥估計服完,錢乙看看病兒,說:“可再服三升。”又煎白術散水三升,病兒服完,稍覺好些。第三日,又服白術散水三升,那個病兒再不作渴,也沒有流涎了。接著錢乙給其服兩劑阿膠散(又名補肺散、補肺阿膠湯),由阿膠、牛蒡子、甘草、馬兜鈴、杏仁、糯米組成,病就完全好了。
       錢乙由于對小兒科作了四十年的深入鉆研,終于摸清了小兒病診治的規律,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著有《傷寒論指微》五卷,《嬰孺論》百篇等書,但皆散失不傳。現存《小兒藥證直訣》,或叫《小兒藥證真訣》是錢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學生閻季忠(一作考忠)將他的醫學理論,醫案和經驗方,加以搜集,整理,于公元一一一九年編成的。此書共三卷,上卷言證,中卷為所治病例,下卷為方劑。該書最早記載辨認麻疹法和記百日咳的證治;也是最早從皮疹的特征來鑒別天花、麻疹和水痘;記述多種初生疾病和小兒發育營養障礙疾患,以及多種著名有效的方劑;還創立了我國最早的兒科病歷。此書一為歷代中醫所重視,列為研究兒科必讀之書。它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兒科專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兒科專著?!端膸烊珪夸浱嵋贩Q錢乙的書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緒論,往往有回生之功”。
       總之,他的成就是肯定的,他為兒科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說他是一位杰出的兒科大家。
       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習儒學,后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于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于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譽之為“朱一貼”。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
       朱震亨,字彥修(1281──1358年),享年78歲。因他出生的赤岸鎮有一條溪流名叫丹溪,所以學者多尊稱朱震亨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震亨自幼聰明,年長者對他都很器重,但他年稍長后卻棄而不學,變得崇尚俠氣,爭強好勝,若鄉中望族仗勢欺侮,“必風怒電激求直于有司,上下搖手相戒,莫或輕犯”。他36歲時,聞有朱熹四傳弟子許謙居于東陽八華山中,“學者翕然從之,尋開門講學,遠而幽、冀、齊、魯,近而荊、揚、吳、越,皆不憚百舍來受業。及門之士,著錄者千余人”。不禁嘆道:“丈夫所學,不務聞道,而唯俠是尚,不亦惑乎?”于是摳衣往事,就學于許公門下。聽其所講“天命人心之秘,內勝外王之微”,方悔恨昔日之“沉冥顛沛”,不由汗如雨下。自此茅塞頓開,日有所悟。如此數年之后,學業漸成,一日地方官設宴招待應舉之士,朱震亨應試書經,但偶遇算命先生,先后兩卦均言不利。朱震亨竟以為天命,遂絕仕進之念,以為“茍推一家之政,以達于鄉黨州閭,寧非仕乎?”于是乃就祖宗所建“適意亭”遺址上,造祠堂若干間,于其中“考諸子家禮而損益其儀文”。又在祠堂之南復建“適意亭”,使同族子弟就學其中。
       朱震亨常為百姓挺身向前,凡遇“苛斂之至,先生即以身前,辭氣懇款,上官多聽,為之損裁”。此外,他還積極組織大家一起興修水利,為民謀福。當地有個“蜀墅塘,周圍凡三千六百步”,能灌溉農田六千多畝,但因堤壞水竭,屢致旱災。在朱震亨的帶領下,大家協力修筑堤防,并開鑿了三條渠道,根據水量而舒洩之,使百姓均得受益。
       導致朱震亨從儒轉醫,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他素懷惠民之心,“吾既窮而在下,澤不能致運。其可遠者,非醫將安務乎?”另一方面,在他30多歲時,母親有疾,諸醫束手,亦使其有志于醫。遂取古代經典醫籍細細觀之,三年而有所得。又過了兩載,竟然自己處方抓藥,治愈了老母的舊疾。又因其師許謙本不以名利為務,教授學生“隨其材分”而定,“咸有所得”。又說:“吾臥病久,非精于醫者不能以起之。子聰明異常人,其肯游藝于醫乎?”此言正中朱震亨下懷,于是盡焚以往所習舉子業,一心致力于醫。當時盛行陳師文、裴宗元在宋大觀年間制定的《合劑局方》(共297方)。朱氏晝夜研習,知其不足所在,但鄉間無良師可從,于是治裝出游,訪求名師,“但聞某處有某治醫,便往拜而問之”。他渡過浙江,走吳中、出宛陵、抵南徐、達建業。后又到定城,始得劉完素的《原病式》和李東恒方稿。但始終未遇到理想的老師。直到泰定二年(1325年),才在武林聽說有名羅知悌者,為“宋理宗朝寺人,業精于醫,得盡劉完素之再傳,而旁通張從正、李杲二家之說”,但性格狹隘,自恃醫技高明,很難接近。朱震亨幾次往返登門拜謁,均未得親見,趑趄三月之余。但他心誠意真,求之愈甚,每日拱手立于門前,置風雨于不顧。有人對羅先生祥加介紹朱震亨的為人與名聲后,始獲相見。誰知卻一見如故。羅知悌對朱震亨說:學醫之要,必本于《素問》、《難經》,而濕熱相火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長沙之書,祥于外感;東恒之書,重在內傷,必兩盡之,治疾方無所憾。區區陳、裴之學,泥之必殺人。聞此,朱氏向日之疑盡皆冰釋。羅先生時已年過古稀,臥于床上,并不親自診視,只是讓弟子察脈觀色,但聽回稟便處方藥。隨其學習一年之余后,朱震亨醫技大進,盡得諸家學說之妙旨?;氐郊亦l,鄉間諸醫“始皆大驚”,不知他在外邊學了多大本事,但看其處方用藥,又嘲笑不已,以為不倫不類。但朱震亨正是用這種被眾醫斥之為離經叛道的方法治愈了許謙的痼疾。四方求治者、求學者盈門不絕。朱震亨總是有求必應,不避風雨,致使貼身仆人均難受其苦,怨聲不絕?!?br>       朱震亨晚年整理自己的行醫經驗與心得,寫成許多著作。臨終前沒有其他囑咐,只將隨他學醫的侄兒叫到面前誨之曰:“醫學亦難矣,汝謹識之。”言訖,端坐而逝。
       朱震亨的墳墓在赤岸鎮東行四公里的東朱村,面對八面青山。其墳曾幾經修葺,至今香火不絕,表達了后人的深切懷念。
       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學不進去。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舉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棄了科舉作官的打算,專心學醫,于是求父親說:“我今年二十三歲了,老是考不上,您還是讓我學醫吧!”并且表示了這樣的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崩钤鲁卦诶淇岬氖聦嵜媲敖K于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很有名望的醫生。大約到了三十八歲,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只任職一年,李便辭職回鄉。
       在這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于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為了“窮搜博采”,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戶借。后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確實如此,他不但讀了八百余種上萬卷醫書,而且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敦煌的經史巨作,他遍讀了;幾個古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鉆研過。他還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藥學的詩句。這些詩句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藥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藥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書中,常常出現“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區別?歷代藥物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并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藥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藥物名實的雄辯依據。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并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后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
       比如蕓苔,是治病常用的藥。但究竟是什么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蕓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于是,這種藥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來了。
       在四處采訪中,或在自己的藥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藥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藥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里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里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么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么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么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于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里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于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于親眼看見了蘄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于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后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準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制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蓖瑫r,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干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边@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于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藥物,并不滿足于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采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采摘。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要親自采來試試,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采了一個。經研究,發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并沒有什么特殊攻效。
       鯪鯉,即今天說的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巖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后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并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從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于萬歷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190萬字,五十二卷,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載方一萬多個,附圖一千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葉天士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為師。這樣,他的老師有長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當他打聽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學成后才離去。從十二歲到十八歲僅僅六年,他除繼家學外,先后踵門求教過的名醫,就有十七人。葉天士的虛心求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葉天士少承家學。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時,父親叫陽生,名朝采,都精于醫術。白天,他從師讀經書;晚上,他父親就教他“岐黃學”。因此,他從小時就自《素問》、《難經》及漢唐宋諸名家所著書,無不旁搜博覽??上У氖牵斔臍q,父親就死去。他幼孤且貧,為了維持生活,只好一面開始行醫應診,一面拜父親的門生朱某為師,繼續學醫。不多久,在醫學上的造詣,就超過了朱老師。但他毫不自滿,孜孜不倦,又去尋找別的老師求學去了。
       山東有位姓劉的名醫,擅長針術,葉天士很想去學,只苦于沒人介紹。一天,恰巧有位姓趙的病人,是那位名醫的外甥,因為舅舅沒法治好他的病,特地來找葉天士醫治。葉天士專心診治,給他服了幾帖藥就好了。姓趙的很感激。葉天士趁機請他介紹去拜姓劉的那個名醫做老師。這個要求得到允諾。葉天士就改名換姓去當學生。他在姓劉的名醫那里,每逢臨癥處方,都虛心謹慎地學習。一天,有人抬來一個神智昏迷的孕婦就診。姓劉的醫生候脈后,推辭不能治。葉天士仔細觀察琢磨,發現孕婦因為臨產,胎兒不能轉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針在孕婦臍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兒果然產下。姓劉的醫生很驚奇,便詳加詢問,才知道這個徒弟原來是早已名震遠近的葉天士。葉天士接著便把如何要向他學習的苦心如實說了出來。姓劉的很受感動,終于把自己的針灸醫術全部傳授給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應考的舉人,路過蘇州,請葉天士診治。葉天士診其脈,問其癥。舉人說:“我無其他不適,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時日已久?!比~天士便勸那位舉人不要赴考,說他內熱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舉人雖然心里疑懼,但是應試心切,仍然啟程北上。走到鎮江,他聽說有個老僧能治病,就趕去求治。老僧的診斷和葉天士的診斷一模一樣。可是,葉天士當時還拿不出辦法,而老僧卻能把防治的方案具體地告訴了舉人說:“既有其病,必有治方。從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為生,口渴吃梨,餓了也吃梨,堅持吃一百天,自然會好?!迸e人按囑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無事。當他衣錦回家時,在蘇州又遇見葉天士,便把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葉天士知道老僧的醫術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窮人模樣,到廟里拜和尚為師,并改名叫張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擠時間精心學醫。老僧見他勤奮好學,很喜歡他。每次出診,必帶他一起去。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葉天士把老僧的醫術全部學到手。有一天,老僧對葉天士說:“張小三,你可以回去了,憑你現在的醫術,就可賽過江南的葉天士了。”葉天士一聽便跪下自認自己是葉天士。老僧很受感動。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葉天士樂于傾聽同道的意見,那怕是“名未著”的醫生,他也虛心吸取其診病立方的長處。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療總是無效,又遍請縣城內外有名的醫生治療,也沒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劇,葉天士很憂慮,便向仆人說:“本城還有沒有學問深而無名氣的醫生?”仆人說:“后街有個章醫生,平日總是夸耀自己的醫術比你高明,但是上門請他看病的人,寥寥無幾?!比~天士吃驚地說:“敢如此大言不慚,應當會有真才實學的,快去請來!”仆人奉命去請。章醫生詳細詢問病情。仆人說:“太夫人服藥無效,病勢日危,主人終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著“黃連”二字?!闭箩t生心中有所領悟,便到葉天士家。診視葉老太太后,又拿過去的藥方子細看,沉吟很久說:“原藥和癥相合,照理應當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熱邪郁于心胃之間,藥中必須加黃連,才能治愈?!比~天士一聽,不覺一躍而起,說道:“我早就想用這味藥,因為考慮母親年紀大,恐怕會滅真火,所以不敢用呀?!闭箩t生說:“太夫人兩遲脈長而有神,本元堅固。對癥下藥,用黃連有何不可?”葉天士表示贊同。結果,服藥一劑,病情就大有好轉,再服一劑,病就好了。葉天士喜出望外,踵門拜謝,并致厚酬。章醫生推辭說:“只是我的見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謝?”以后,葉天士經常對病人說:“章醫生的醫術比我高明,可以請他看病?!笨梢?,葉天士具有虛懷若谷,謙遜向腎的美德,因此,能夠擺脫“文人相輕”的陋習,從而醫道日益長進。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杠杠,開創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醫章虛谷高度評價《溫熱論》,說它不僅是后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其功勞很大。
       有一年,蘇州發生大溫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個“打更”的人,全身浮腫,又黃又白,病情十分險惡。別的醫生看了,都說沒得救。葉天士經過細致診察,只用兩劑藥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個人患一種慢性病,經常復發,十分苦惱。他找葉天士診治。葉天士開了一個方,囑他按方服一百劑,就不會復發了。病人服了八十劑,病已好了一個多月,他就再不服藥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復發。葉天士對他說:“我叫你服一百劑,你才服八十劑,當然復發了。從今天開始,你聽我的,再服四十劑,病就永不復發。”事情果真如他說的一樣。
       葉天士活了八十歲,臨死時,還諄諄告誡他的孩子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后可借術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沈德潛《香巖傳》)。
       葉天士去世后,由他的門人,取其方藥治驗,分門別類集為一書,取名《臨證指南醫案》。此書刊于一七六六年,內容包括內科雜病、婦科與兒科,體現了葉天士治病辨證細致,善于抓住主證,對癥下藥。其中以溫病治案尤多。
       縱觀葉天士的一生,無論是從他的醫學理論,還是他的治學態度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尤其是他的治學態度,以及他那種敏而好學,更名換姓求師學藝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所以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不可計量的財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古代十大神醫分別是誰?華佗,扁鵲都在內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 (珍藏版)
華佗等中國古代名醫是如何給古人看病的?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云县| 桃江县| 化州市| 尉氏县| 高唐县| 贡嘎县| 青田县| 翼城县| 瑞昌市| 河池市| 甘泉县| 柏乡县| 汉川市| 静宁县| 忻城县| 中方县| 大新县| 上林县| 湖北省| 哈巴河县| 鄄城县| 茶陵县| 博爱县| 万载县| 应城市| 张家港市| 九江县| 天祝| 康保县| 漾濞| 长阳| 彭阳县| 清水县| 城口县| 济源市| 庆安县| 德惠市| 曲阳县| 哈密市| 庆云县|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