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各界導報(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出處
□曾德強
紫陽是全國唯一以道教人物名號得名的縣。
中國道教史上的著名人物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曾在此煉丹修行,寫下在中國宗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悟真篇》。張伯端宋雍熙元年(984)生于臺州臨海郡纓絡街(今浙江省臨海市),坐化于宋元豐五年(1082),住世99歲。青少年時期十分好學,通曉三教經典及刑法、書算、醫(yī)卜、戰(zhàn)陣、天文、地理、吉兇生死之術。“少為太學生,舉進士不第”,年長后當了一名小官。因觸犯“火焚文書律”,被發(fā)配到嶺南充軍。后云游四處,熙寧八年(1075)在紫陽甕兒山仙人洞修習煉丹期間,撰成《悟真篇》。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如果我們將丹經的鼻祖著作《參同契》比之老子的書,那么,另一部丹經,宋代張紫陽真人所著的《悟真篇》,應該比之如莊子的書了。”可見它在我國道教文化史上的地位多么重要。因張伯端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后性”的修煉方法,對后世道教影響甚大,所以成為全真南宗的代表,被尊奉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即道教全真道南宗創(chuàng)始人。
張伯端以《悟真篇》奠定了丹道學術基礎,以原始道家出入于儒佛禪宗之間,直取禪理而言爐鼎丹藥之道,完成了佛即是道,道即是佛的轉化。張伯端及其《悟真篇》不僅受到歷史上道教養(yǎng)生學、氣功學各家的推崇,而且受到皇帝的高度贊賞。清帝雍正以帝王之身尊崇佛教,自命為禪宗宗師,以“圓明大覺”為自號,尊禪而貶諸方,唯獨對張紫陽備加推崇,曾親自為《悟真篇》作序。雍正十一年(1733),清廷敕封張伯端為“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真人”指修真得道之人,位于仙人之上)。
據史料記載,晉至南北朝,今紫陽境內作為安置原流民的“世外桃源”,曾三設縣治。明正德七年(1512)設立紫陽縣,其時全縣不足千人,而到2012年置縣五百年時已是35萬之眾,當年紫陽舉行了盛大慶典暨紫陽真人像落成儀式。
由于紫陽立縣以張紫陽取名,所以如今的紫陽人幽默地說:“張紫陽是我們的老祖宗。”是的,沒有他,就沒有紫陽文化的根本;沒有他,就沒有紫陽這個縣名;沒有他,就沒有“紫陽溝”、“紫陽灘”等地名,就沒有冠以縣名的“紫陽茶”、“紫陽金錢橘”、“紫陽板石”、“紫陽民歌”等。
紫陽道教歷史文化的濡染,孕育了樊光春、黃世真等蜚聲海內外的紫陽籍道教學者和道士。紫陽真人觀道士馮興釗1996年應邀訪英后擔任了英國道教協會顧問,從紫陽擂鼓臺道觀走出去的道長黃世真被聘為英國道教協會名譽會長,2009年7月又被選舉為國際道教協會會長。除英國外,紫陽道教文化還吸引了歐洲、美洲一些國家的道教徒。1994年至今,英國、法國、西班牙、美國等國家的道教徒,多次到紫陽朝拜和參訪,英國道教協會還給紫陽真人觀捐獻巨資用于道觀建設。
(作者系安康市人大干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