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陳向明
壹
貳
一、教師職業有什么特點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人類活動可以被分成三大類:理論沉思、實踐、制作。[2]理論沉思面對的是不動的對象(如上帝構造的世界、自然科學的對象等),從事此類活動的人必須有閑暇,而且需要很高的智力(intellect),但人數不需要很多。第二類是實踐(praxis),即為了“善”的目的而改變對象的活動,從事此類活動的人最需要的是擇宜(prudence)能力,能夠在紛繁復雜的情境中做出此時此刻最恰當的判斷和決策。第三類是制作,即體力勞動者(工人、農民)生產產品以及藝術家從事創作的活動。
根據這一分類,教師職業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實踐”,因為教師面對的是富有個性特征、正在不斷成長變化的孩子;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管怎么做,都有一個為了孩子“好”的目的。教育實踐特別復雜,具有情境性、特殊性、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價值沖突性等特點。[3]對同樣一個教育現象(如“學生學業減負”),不同利益相關者(教師、學生、家長、行政領導、學者等)意見經常不一致,很難統一。教師沒有一定之規可循,不得不依據自己的經驗和“良心”,在各種目的、期望和利益之間權衡,以便做出此時此地最恰當的判斷和決策。因此,教師工作最需要的是“擇宜”能力,它相當于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中庸”,做事不走極端,不偏不倚,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通過實踐推理,找到最恰當的、既符合內在德性又遵從社會規范和人類普遍之“善”的行動策略。
教師工作不僅僅是一種實踐,而且是一種關系性實踐。相比其他職業,工程師生產的是產品,醫生面對的是病案,律師處理的是案件,都不如教師工作涉及如此密切的人際交往。教育本質上是一個人影響人的活動,需要有足夠的關愛和信任。如果教師不關愛學生、學生不信任教師,教師則很難對學生施加影響。學生面對的不是單個教師,而是教師群體,如果教師之間沒有形成和諧的合作關系,身體力行向學生所教導的良好品質,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樣一種關系性實踐使得教育變得格外復雜、撲朔迷離。
如果說教師的工作異常復雜,那么要做好這個工作,教師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呢?有學者根據教師知識與教育實踐之間的關系,將教師知識分成三大類。一類是“為了實踐的知識”(knowledge for practice),即外部專家根據教師職業的需要,通過研究開發出來的知識,要求教師在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中系統地學習。第二類是“實踐中的識”(knowledge inpractice),即教師自己在工作中通過經驗積累的知識,體現了教師自己的實踐智慧。第三類是“實踐性識”(knowledge of practice),即教師超越正式知識和非正式知識、理論和實踐、內部和外部等種種二元對立,通過自己的“申辯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也稱“批判性思維”)而形成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根據這些學者的觀點,教師不應該盲目使用外部專家開發的“為了實踐的知識”,也不應只重復使用教師內部同等水平的“實踐中的知識”,而應結合并超越兩者,形成更加有利于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性知識”。
叁
教師之所以需要實踐共同體,是因為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教師個體通常被封閉在自己的“自留地”(教室)里,面對學生一個人單打獨斗,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和職業倦怠。教師時常因為“被學科分門別類的知識領域所分離,一種使教師和管理者產生意見分歧的官僚主義所分離”,而陷入各種心靈困境中。如果能夠與其他教師組成研究團隊,共同對所面臨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教師不僅反思能力會有很大提高,而且會產生更強的職業歸屬感、群體認同和情感能量。
肆
伍
其次,質性研究適合探討比較復雜的問題。教育問題通常都很復雜,需要對社會結構和個體參與者的認知結構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在深度訪談的過程中,參與者會不斷追問:“我們當時是怎么做的?為什么會這么做而不那么做?這么做反映了什么社會環境的制約以及自己什么教育理念?”質性研究要求研究者長時間地對一個問題進行持續探究,要求對多種資料進行相互檢驗,要求在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面貫通思考———這都有助于教師對復雜問題的把握和深入探討。
再次,質性研究特別擅長了解事情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有利于教師對關鍵教育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追蹤調查。如果教師想嘗試一個新的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先對學生目前的小組合作情況以及教師群體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解進行現狀調查,然后隨著實驗的進程收集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和效果資料,分析其中的發展機制和干預效果。由于可以追蹤實驗的全過程,教師能夠打開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黑箱”,了解其間真正發生了什么(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具體在做什么)、是如何發生的(小組成員間的合作是如何發生的)、“為什么會如此發生”(為什么有的小組合作效果好,有的卻不好)。
最后,質性研究特別重視對研究者身份以及研究關系進行反思,即反身性(reflexivity)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們會不斷相互詢問:我們是誰?我們為什么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我們看到的這個“問題”是“真實”的嗎?這個“真實的問題”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我們如何解釋這個“問題”?我們怎么知道自己的解釋是“對”的?等等。通過如此這番反復詢問,教師會變得越來越具有反思性,碰到事情不會輕易盲目接受。而在這個質疑的過程中,教師會不斷確認、生成和豐富自己的實踐性知識,逐步成長為具有批判反思意識和能力的研究型教師。
研通教育顧問風采
研通教育
讓人人走向自我成功
專注卓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