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季,扎魯特旗格日朝魯蘇木的牧民們都會進行打馬印和剪馬鬃活動。打馬印、剪馬鬃、騸馬都屬于馬的馴養(yǎng)范圍,是馬文化的一部分。
蒙古族打馬印源于12世紀。相傳成吉思汗為了適應戰(zhàn)爭的需要, 在馬身上打印記來代表各部。這種方法既簡單又易識別.后來這種活動逐漸演變成了草原上的一個盛會。
蒙古族牧民在混牧過程中,為了便于區(qū)別各氏部落之間以及不同養(yǎng)馬大戶之間的馬匹,逐漸養(yǎng)成了給未成年馬匹打印記的習慣,進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打印記習俗。
作為畜牧業(yè)一種生產生活方式,防疫、剪馬鬃、打馬印一般會同時進行。打馬印、剪馬鬃主要是在兩歲馬中間進行。剪馬鬃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馬的野性。兩歲馬相當于人七歲左右,打馬印就是相當于人的開蒙。每年春季為馬群防疫,給兩歲馬剪鬃毛、打印記是科學養(yǎng)馬的重要手段。
印記,蒙古語稱“塔姆嘎”,本意就是畜印。后來由于歲月流逝,“塔姆嘎”的原意有了轉化,引申為手戳、圖章、玉璽等。蒙古人使用的印記種類繁多,形狀各異。有圓、方、三角、梯形等各種形狀。有日、月、星、火、山、樹、花、鞍、嚼、蹬、弓、箭、鎖、錘、法論、萬、吉祥結等圖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來標記部落或個人馬群。
馬打印是一項工作量很大的生產活動,一般由多人才能完成。由于活動參與人數多,場面激烈喜慶,久而久之這一生產方式,逐漸演變形成了一項賦有濃郁民族風情的民俗活動。
實行半農半牧后, 打馬印的方式方法也發(fā)生了變化。 即由原來在廣袤草原上的套馬改為了在畜場徒步套馬。打馬印一般在清明或端午節(jié)前后進行。由于打馬印已成為一項草原上的民俗活動,故而也就成為了草原青年男女選擇佳人的一個絕好時機,年輕人便會在此刻彰顯自己矯健的身手,以吸引美麗姑娘追隨的目光。
本次作者拍攝的是牧民斯琴家的打馬印活動,斯琴是養(yǎng)馬大戶。
牧民們早早把馬群趕到一個自然形成的溝壑里,開始抓套。
馬匹套住后,由德高望重的指印者開始打馬印。斯琴家馬匹標注的印記是“31”號。
套馬、打馬印之前,為不傷及幼馬,事先要將小馬駒和成年馬分離,以免成年馬匹踩踏致傷幼馬。
套馬時由技術嫻熟的套馬手執(zhí)掌套馬桿,套馬是牧民們練就嫻熟套馬技巧的好機會,青年人滿懷激情躍躍欲試。
打馬印的技巧在于精、準,手不能抖否則馬印會模糊不清,而且不能經久。
熟練的套馬手不用絆住馬腿就可以剪馬鬃馬尾。馬鬃毛是做捆扎蒙古包繩索的最好原材料。勇敢彪悍的牧民們,在激烈的生產活動中仍然顯得比較輕松。
給成年馬防疫是一項很危險的工作。勇敢彪悍牧民們在長期養(yǎng)馬的過程中,積累了養(yǎng)馬經驗,即懂得馬的習性又練就了一身輾轉騰挪的好身手。
打馬印活動結束后,牧民們還要進行最后一次套馬游戲。一是賦予馬群一種精力和歷練,二是套馬手之間也進行一次套馬技藝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