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何認識、評價中國文化,自晚清以來一直困擾著中國學界。近代掀起的學習西學熱潮是對舊有國學的一大沖擊,同時也激發了人們如何重新定位中國文化探究的沖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表達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國內學界圍繞這一專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涵蓋文化傳承與發展,文化身份與認同等主題。
隨著社會變遷傳統與現代之間形成的張力在逐漸加大,在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戰略背景下,民族傳統文化所承載的“現代性”使命和責任擔當也在逐漸加大。實現民族傳統文化自信必須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覺作為基礎和保障,在新的歷史背景之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生成的主觀條件是什么?客觀條件又是什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所彰顯的價值體現在哪里?本文基于文化自信論的視角進行分析,目的在于對上述問題進行回應,進而建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的生成機制。
筆者認為:(1)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生成的主觀條件來看,傳統文化的涵養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生成的前提條件;(2)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生成的必要條件;(3)傳統文化自身的生長性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生成的基本條件;(4)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生成的客觀條件來看,增進民眾對傳統文化的深度自覺是營造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的主體條件;(5)增強不同文化模式間的交流與互動是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的必然條件;(6)促進傳統文化繁榮發展是提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的充分條件。研究進一步認為:(1)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生成的價值彰顯則表現為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華,促進文化自信的生成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可以為現代體育文化機體注入活躍的個性因素;(3)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華能夠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形成,具有指導人生、安頓價值的重要意義。
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文脈賡續是民族復興的根本前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筋骨”和“脊梁”之一,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是新時代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不能回避的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面臨著空前嚴峻的挑戰,其根本原因在于社會變遷過程中所呈現的工具理性、物欲橫流、個人至上以及西方現代強勢文化沖擊。但是,中華文化在經歷數千年的歷史變遷過程中形成了適宜自身發展的“生態壁龕”。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是根植于傳統文化母體的特質才得以獲得“生長性”,中華文化的特質就在于與彌漫于大半世界的一神論信仰哲學相比而顯其異,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在中華民族中已經履踐了數千年,并被視之為已然和當然。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與各個亞文化能夠不斷融合與發展源于中華民族對于多元文化的堅守與包容,此乃人類之幸,世界之福也!
因此,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的生成機制以及實現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回歸人之本性、實現國族文化自覺,進而達到內心對傳統文化以及傳統體育文化的高度認同。(文章發表于《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