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內蒙古中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張阿泉工作室、內大文新學院和武川縣委宣傳部聯合組成攝制團隊,深入走訪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的山水風物,拍攝制作了一部時長五十分鐘的手工風格紀錄片《武川,陰山以北是故鄉》,從莜面制作、古白道、長城遺址、爬山調等角度“進入”武川,多維解讀了地處陰山以北的這片縣域所獨具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該片發布后,網絡點擊量達到“十萬+”。
在該片前期策劃、拍攝過程中,武川縣著名地方志專家郭志剛先生被邀請擔任民俗學術顧問,并出鏡向觀眾現場介紹武川縣的歷史、古白道、草原茶絲之路及“化險為夷”石刻等節點內容。
生于一九四一年的郭志剛先生是地道的武川人,他一生熱愛桑梓鄉土,將“年逾古稀情更切,不用揚鞭自奮蹄”當成座右銘,四十多年來持續專注于大青山抗戰史料、武川縣文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具體操持了第一部《武川縣志》(一九八八年十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第二部《武川縣志(續編)》(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第三部《武川縣志》(二〇一〇年六月方志出版社)的編纂出版,是有名的“武川文史通”和“武川活字典”。
時光迅疾。相隔三年之后的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四日,郭志剛先生因患癌癥病逝于武川縣,聽聞此訊,確為一驚!當年的拍攝得到郭志剛先生的鼎力支持,其樸素而淵雅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仍深留在攝制組成員的腦海中。
現特將二〇一七年拍攝制作的紀錄片《武川,陰山以北是故鄉》中有關郭志剛先生采訪部分的視頻及字幕素材整理出來,配圖刊出,并附全片完整版視頻,以此重溫郭老先生的溫煦與智慧,表達一份草原紀錄片人對他的懷念與哀思。
郭志剛先生談武川縣歷史
同期聲:首先說武川這兩個字的地名,按史料記載是公元三九八年,為什么是三九八年呢?《北史》、《魏書》、《周書》都有記載,那一年是天興初,宇文泰的五世祖叫宇文陵,隨例遷武川,就說按照國家規定,他就遷到武川來擔任武川鎮的一個鎮將,這是對于武川兩個字,有史以來記載的最早的一筆,后來就推斷說為什么叫武川而不叫別的川呢?因為拓跋珪,北魏的開國皇帝,和他的祖先叫拓跋力微,都曾經在這個地方打仗,跟一些部族,突厥鄰部和柔然部也叫蝚蠕部打仗,把那些部族打敗,他就占領了這塊地方,這是一個顯示他武功的地方,所以就叫武川。到了北魏的中期,為了鞏固北方的邊界,就是說繼續由那些小的部族,特別是柔然族逐漸強大了以后,經常進犯北魏朝廷,北魏就在沿北部邊界地方西起沃野,東至懷荒,建立了六個軍事重鎮,第一鎮是沃野,第二鎮是懷朔,第三鎮是武川,第四鎮是懷荒,第五鎮是撫冥,第六鎮是御夷,這六個重鎮起到了保衛邊境的作用。在歷史上史稱“北魏六鎮”。時間過了一千六百多年,其它五個鎮都隨著歷史的沿用消磨了、沒有了,唯有武川這一個地方,既保留了名稱,又保留了統治的范圍,所以武川在北魏六鎮中是個中心地帶,很重要。
郭志剛先生談古白道
同期聲:我們腳下的路就是古白道,整個這個山統稱為白道嶺,要說白道走的話,有史書記載,最早見于《漢書》,衛青、霍去病打擊匈奴的時候就是走的這條路,再后來,就是北魏時候的酈道元,寫的是“白道嶺”,明確地出現了這個詞,而且他走過這條路。這個山,這叫陽坡,這個是陰坡,它統稱是白道嶺。在范長江一九三六年寫的《塞上行》的文章里頭寫到了這條路,他寫了“過蜈蚣壩的道路,不若賀蘭山的奇巧”,他走過賀蘭山,比賀蘭山險峻,有時候車走過去了,轱轆過去了,結果是路上的石頭滾下去了,就是經常有石頭活動的這個情況,而且上頭有時候滾下來的石頭,也會給人、車造成一定的危害。
2017年10月31日,郭志剛先生(左)與《武川:陰山以北是故鄉》總導演張阿泉在呼武公路合影。
陰山白道遺址一瞥
郭志剛先生談古白道車轍印
同期聲:這個痕跡就是過去鐵轱轆車碾下的古白道嶺的這個路,車轍印子,這是一條車轍印子,這是又一條車轍印,這就是一個車的兩個輪碾下的痕跡,這就是古白道給我們留下的歷史的一個痕印。過去的這條路是通商,同時也是軍旅必經之地,商業也就是商旅拉著貨物,就得走這條路,因為唯有這條路能走車,其它地方是單行人,所以是兵家必爭、商家必行,歷代都是這樣的。
郭志剛先生在白道遺址拍攝古代車轍痕跡
白道遺址殘留的古代車轍痕跡
郭志剛先生談草原茶絲之路
同期聲:這條路是草原茶絲之路的第一站,必經之地,從現在的呼和浩特,過去叫歸化城出發,頭一程,必須得跨過這條路,也就是跨過了陰山,然后就到達了陰山北坡,那就進入草原的地帶,它是連接中原和草原的一個紐帶和橋梁。白道能把北方地區的農牧業產品輸送到前山,而前山的絲綢、茶葉擴散到草原,所以這里引起人們高度重視,首先是軍事,其次是商旅。
郭志剛先生談“化險為夷”石刻
同期聲:這塊“化險為夷”的石碑,產生于民國十五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二六年五月,當年是吉鴻昌擔任了綏遠特別行政區警務處處長以后,收到了地方上關于這條古白道經常發生車毀人亡事故的報告,他親自探看了以后,為了保護人民的安全,下決心修一下這條路,后來他動用了自己手下的兵,以及附近的村民,一起來參加這個勞動,他還動用了炮,終于修通了這個古白道嶺。村里頭有一個私塾學堂的教員叫溫財旺,當時就請吉鴻昌先生,他是一個儒將,就是既有文化又是一個領兵的將領,提筆寫一個留念,吉鴻昌手書“化險為夷”四個大字,溫財旺先生把他的手筆留下來,當天就請了石匠來這兒鑿了這個“化險為夷”四個大字,這是一個現代人看來是個人文景觀,當年就是為老百姓做好事的一件大事。
陰山白道遺址的”化險為夷“石刻
《武川,陰山以北是故鄉》完整版
片尾字幕
總顧問 : 周作升
藝術總監 : 布和朝魯
制片人 : 韓德強
總導演 : 張阿泉
執行導演 : 黃蕾
主攝像 : 聶冬冬
副攝像 : 高峰
制片主任 : 董慧麒
撰 稿 : 黃蕾
解 說 : 周晉陽
后期剪輯 : 聶冬冬
民俗顧問 : 郭志剛 賈喜旺 武明光 胡國棟
爬山調演唱者:武三軍
新聞顧問 : 都翔蕤
實習生 : 石英杰 孔明慧 許淑慧 陳藝元
協拍單位
武川縣委宣傳部
武川縣政協文史委員會
武川縣文化館
武川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武川縣廟溝村村委會
武川縣燕麥博物館
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編輯:張阿泉工作室
張阿泉訪問
宏觀角度,微觀表述,為浮躁時代做安靜備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