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進行理解和表達的能力。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核心”。語言能力是一個含義很廣的概念。它既包括過去常說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也包括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還包括語言意識、交際身份意識等。具體地講,語言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關于英語和英語學習的一些意識和認識,例如,對英語作為一種國際通用語言的重要性的認識,對學習英語的意義與價值的認識,對英語與文化、英語與思維之間的關系的認識;(2)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特別是運用英語語言知識建構和表達意義的能力;(3)理解各種題材和體裁的英語口語和書面語篇的能力;(4)使用英語口語和書面語進行表達的能力;(5)通過語言建構交際角色和人際關系的能力。
關于語言能力的內涵,有幾點需要特別關注。
第一,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知識。語言知識不局限于語音、詞匯和語法層面的知識,還包括語篇知識和語用知識。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語言能力模型就包括很多重要的語言知識,其中包括語篇知識和語用知識。盡管語篇知識、語用知識等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這些概念的真正內涵并不容易把握,特別是對于一線英語教師。
第二,語言能力的界定不僅強調了語言知識的學習,而且特別注重語言知識在建構和表達意義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說,語言使用者究竟是如何利用語音、詞匯、語法、語篇、語用等方面的知識來表達意義的。
第三,在語言技能方面,特別強調對語篇作出的反應。過去更加強調對語篇的理解,即知道語篇表達了什么意義,而不太重視讀者對語篇表達的意義應該作出的反應。也就是說,我們讀一篇文章之后,應不只停留在理解上,還要對語篇內容有自己的思考、判斷和分析。
第四,要注意語言能力描述中反映不同思維層次的目標,如“闡釋和評價語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觀點”“評價事實與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分析和比較語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觀點”“理解事實與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區分語篇中的事實與觀點”“找出語篇的主要信息和觀點”。要準確把握這些目標描述中使用的“闡釋”“評價”“分析”“比較”“理解”“區分”“找出”等描述詞語的內涵差異。
第五,強調語篇的人際意義。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與其說是讀者與文本互動,不如說是讀者與文本的作者互動。既然是互動,那么作者與讀者總是以一定的角色進行互動。換句話說,作者在創作語篇時,總要直接或間接地體現自己的角色,也會為期待的目標讀者設置角色。這就是語篇的人際意義。對很多英語教師來說,這些概念可能有些陌生,但其中的道理應該并不難理解,只是在過去的英語教學中不太重視。
文化品格
國際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紀公民的必備素養。學習外語,特別是英語,是實現國際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國際理解和跨文化交流中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的作用,而沒有意識到學習英語的過程本身也是增進國際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過程。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學習大量的英語語篇(包括口語語篇和書面語篇)。在學習這些語篇的過程中,學生要接觸大量的英語國家社會現象和文化背景。
青少年時期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小學的各個學科都對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重要的影響,英語學科也不例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各種形式體現在語言和語言使用中。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能夠使我們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文化品格核心素養不僅僅指了解一些文化現象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包括評價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解釋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比較和歸納語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態度、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鑒別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品格的內涵超越了以往所說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雖然文化品格的某些方面顯得抽象和寬泛,但文化也是可教授的,教授的重心在于通過學習者對獲取的信息加以思考,為不同的文化信念尋找合理性解釋,從而增補、豐富自己的知識信念系統。
思維品質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十分密切。學習和使用語言要借助思維,同時,學習和使用語言又能夠進一步促進思維的發展。學習和使用母語以外的語言,可以豐富思維方式,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英語教育界人士廣泛認為,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很多活動能夠促進學習者思維能力的發展。程曉堂嘗試性地結合英語語言的特點和英語學習過程的特點,探討了有可能通過英語學習促進發展的十種思維能力。
作為核心素養的思維品質,既不同于一般意義的思維能力,也不同于語言能力核心素養中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而是與英語學習緊密相關的一些思維品質,例如,理解英語概念性詞語的內涵和外延;把英語概念性詞語與周圍世界聯系起來;根據所給信息提煉事物共同特征,借助英語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對世界的認識;根據所學概念性英語詞語和表達句式,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用英語進行理解和表達的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培養通用思維能力(如識別、理解、推斷),而且有利于學生逐步形成英語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語本族語者)獨有或擅長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
學習能力
21世紀的公民必須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中國學生來說,發展英語學習能力尤其重要。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對中國的中小學生來說,學好英語并非易事。因此,掌握英語學習的要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顯得尤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作為核心素養的學習能力,并不局限于學習方法和策略,也包括對英語和英語學習的一些認識和態度,例如,對英語學習有正確的認識和持續的興趣,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成就動機,能夠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有主動參與語言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另外,處理使用學習方法和策略以外,還要能夠監控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情況,評估使用效果,并根據需要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
用“學習能力”的概念取代以往幾個版本英語課程標準中的“學習策略”,進一步突出了學會學習的重要性。學生不僅需要在學英語、用英語的過程中使用學習策略,而且要形成學習英語的能力,為自主學習和可持續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五、結語
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是我們國家順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潮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為新世紀教育改革確立的發展方向。本文討論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盲目追求新概念。圍繞英語核心素養來設計和實施英語課程,必定會成為我國英語教育改革的一個里程碑。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探討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尚未詳細討論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和方法等問題。希望有更多的外語界同行關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基于核心素養的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