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如果形容一個男子長得英俊,常常都會用到這個成語:貌若潘安。
是的,潘安,西晉文學家,中國古代十大美男子之首,有“河陽一縣花”之稱。與他相關的成語和典故有“擲果盈車”、“金谷俊游”、“辭官奉母”、“潘楊之好”、“連壁接茵”等。
花美男潘安,君生頎長而白晳,如花一般俊美精致的五官,使中國人對于男子的審美影響之大,已經變成一種千年形成的標準。
據說他英俊的容顏令老婦人都為之著迷,每當潘安乘車上街,女子們會向他投擲水果,用來表達愛慕。
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看到了也想效仿,可惜左思長得不好看,他到處游逛,女子們對他卻是吐唾沫,左思只得垂頭喪氣地離開。
潘安不僅是有貌,更是有才。只是因為他長得實在太過“美如天仙”,以致“以貌蓋才”。
潘安年輕時,仕途還算順暢。
他聰明伶俐,能寫一手好文章,還依附上外戚權臣賈謐,又有石崇這個巨有錢的好友。
賈謐曾經開閣延賓,召集天下文士潘安、石崇、陸機、左思、劉琨等二十四人,他們因文采蓋世被稱為“魯公二十四友”。這些文壇巨子經常活躍在巨富石崇的金谷園里,因此也被稱為“金谷二十四友”。
潘安的母親眼光比較長遠,她知道權貴富豪不過是把兒子潘安這種形象好又有才華的人當喝酒助興的客人罷了。母親經常勸他不要趨炎附勢,否則會招致大禍。
身處富貴與權力之中,往往令人迷失心智,潘安雖然口頭受教,實際上卻愈發不知足,沒有聽從母親的建議。
潘安的父親曾有個小吏,名字叫孫秀。當時潘安因為看不慣孫秀為人狡黠,經常找理由鞭撻他。世事無常,孫秀成了趙王司馬倫的親信,趙王囚禁晉惠帝自立為帝,孫秀做了宰相。
咸魚翻身的孫秀一朝掌權,就伺機報仇。在潘安五十三歲那年,孫秀羅織罪名,說潘安和石崇要和某王爺一起造反,于是,要殺掉潘安和石崇等人。
當初孫秀當上宰相,潘安在朝堂上遇見他,曾經問道:“孫令猶憶疇昔周旋不。”(孫宰相還記得當初嗎)孫秀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于是,潘安知道自己在劫難逃。
被收押的時候,石崇和潘安都不知道對方也在其中,石崇先被送往刑場,潘安后至,石崇看見潘安,于是對他說:“安仁,怎么你也來了!”潘安回答道:“可謂白首同所歸。” 本意是說兩人關系很鐵,老了還在一起玩,不曾想,竟然成了他們死亡的預言。
與此同時,潘安和石崇等人都被誅滅三族。
可見,在專制時代,在權力社會,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沒有人能保證安寧,所有人的命運都是一樣,無法預料。
無論是有才者還是有貌者、有德者,甚至就算是有權有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