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時間:2018年3月28日——4月6日
展出地點: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容桂街道富華路13號 名門弘藝館
獨立荒寒千秋雪 豁然開朗萬木春
——方政和花鳥畫的慧境
文 / 周 睿(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
政和在南藝讀研選修我的書畫美學課時,已經是在全國漸露崢嶸的工筆畫家,也許是授課內容的點滴感染,他主動送我一本畫集。雖然頁數不多,但其中的《幾度秋霜》與《宣和往事》,滿目荒寒,直教人肝膽瑩徹,頓入孤光自照之境。想起來已有十年的光陰了,但大雪壓竹的咔咔聲似乎還在心里回響。那時我便覺得政和有不同于一般花鳥畫家的悟性和夙慧,有一種觸境圓覺的超然心智。
說起夙慧,就要談宋人的花鳥,無論是黃家的精工典麗還是徐熙的松秀野逸,其實都為理解造化與心性打開了多維的向度。政和學習黃家花鳥的造型和筆墨可謂精能至極,但他說自己的個性更傾向于疏闊、縱逸和抒寫性,所以他偏愛野逸的傳統(tǒng),從徐熙、崔白、李迪等人的作品中獲益良多。他的雪竹、蘆荻、楓樹以及鷙禽系列,反復重現經典的神韻 ,在工致、細謹和妍麗之外,他要為自己拓一條更寬更活的路,要超越形式美去表達更豐富的自然之趣和內在性情。
青年時代大多有“望盡天涯路”的迷惘惆悵,也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zhí)愛和孤膽奮進,這份幽曲沉郁的情懷凝定在政和早期的懷古作品中,尤其是雪竹題材,《幾度秋霜》和《宣和往事》里,霜雪凌侵,裂竹槎枒,或孤鳥獨立,或蜷縮取暖,衰葉紛披一片蕭颯。每個人都會有被生活和理想重壓砥礪到疼痛、窒息以至崩裂的時候,這些隱秘的身心之痛,被寄寓在畫的意象中,讓人想起老杜“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愴然,然而這一切的激越和傷痛,在雪后的靜穆里都漸漸退卻了,洗練出一種超然與光芒,脫殼而出的自我主體堅挺、凜冽而清明。
政和以生宣作工筆,似乎是有意難為自己的用筆。《晴雪鷙禽圖》里繁密枯敗的野草叢,在瑟瑟秋風和點點殘雪中倒伏飄零,鷹隼側翼翻飛,野雀驚悚逃逸。為了營造蕭瑟和肅殺的意境,他多用枯筆、澀筆、顫筆斷續(xù)錯雜勾勒,讓我想起了京劇里的程派,不同于梅派的華麗圓暢,程派似乎每一個字、每一個小腔都在延宕,時而沙啞,時而幽婉,既曲折回環(huán)又蕩氣悠遠。政和守在工筆畫的界域里,卻在嘗試用各種方式打破這種工致流麗,也許不能做到像傅抱石那樣大開大合地破鋒皴擦點染,卻在紙性、筆性和意象的選擇里用心良苦,寄寓人世的艱澀、局限與隱在的競爭廝殺。
猛禽題材在當代工筆花鳥界中被選擇的寥寥無幾。近代以來,花鳥畫的雄健霸氣似乎都被寫意派奪去了,工筆花鳥大多選擇了雍容優(yōu)美的鳥類形象。然而宋元的花鳥依然是王氣森然的,所以政和在《回望宋人——隔斷千山》和系列鷙禽圖里,反復重現了鷹隼的英武之氣和睥睨天下的桀驁,在一片柔靡的工筆花鳥之風中凜然獨立。這讓我想起初唐四杰之一的陳子昂,他在《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寫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有文獻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詠嘆……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fā)揮幽郁。”其實工筆花鳥畫界何嘗不是風骨衰弱、彩麗競繁、興寄都絕呢?政和對人生和理想有深刻的體悟,注重花鳥畫的興寄,內心涌動著時代的壯志激情,因此他努力振拔花鳥之風骨,鼓蕩花鳥之氣勢,雖不能達至潘天壽般的霸悍,卻也要不失其恢弘與抗爭的力量。
政和受潘天壽的影響是隱在的,他將潘天壽的圖示作了優(yōu)美含蓄的轉換。這些年作了一系列的湖石幽鳥圖,太湖石的構圖比例往往占到一半以上,而且不似通常對石頭瘦透奇峭的處理,而是用積墨法突出石頭的渾厚樸拙,又不失靈韻。這些湖石,如政和的耿介穩(wěn)重和定力,不再像竹子那樣容易碎裂感傷,所有的風霜雨雪、野鳥水禽都可以輕盈地在石頭上落下,帶來天地的消息,帶去人世的悲歡,而我自如如不動,看潮起潮落,鳶飛魚躍,自在通脫。最近所作的經幢霜禽圖,也多有超邁從容之相,經幢石塔的厚重滄桑,仙鶴白鷺的悠閑飄逸,漣漪的淡宕舒緩,似乎早已達至“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隨緣任運之境。
幾度風雨秋霜,天地極陰之時而一元陽氣已復,春天總是如期而至,如此的盛大美艷,沒有哪一位工筆畫家能抵御這一場場盛宴的邀請。政和也不例外,他選擇了碩大的繡球,不以折枝的梅、桃為主,這些即興的小小主題曲不足以表達濃烈的春意,他要堆云疊雪,鋪張揚麗,要用一場繡球的交響樂來演繹春天的轟然而至,這樣的排山倒海又素雅玲瓏,不僅是對明代陳淳《萬玉爭輝圖》的致敬,更是對自己內心自然之神的最高崇仰。正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生命在盛大美艷至極的時候,不僅是耀眼的,更是灼傷人心的,讓人轉瞬跌落到生命易逝的時間之流里,徒生凄迷的挽歌。所以,在《只恐繁英明日落》的繡球深處,一只盛裝的紅翅黑鸝,被匆匆的時光驚醒,急切地呼喚:就此停留,就此停留……真正意義上的工筆畫家都是多情而感傷的,因為注目太多的繁華流蕩,自然會比常人有更多的哀矜。“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張定浩在解讀謝朓的詩句時說:“在中國的詩中,這樣的悲無窮無盡,但在其最好的時候,卻不是悲傷和悲哀,而是悲憫的,宛如和神朗然相對。”政和在繡球的背后,似乎渲染著一層浪漫繾綣的詩韻,但詩韻的背后,朗然站立的卻是悲憫和神性,這才是真正穿透花鳥的表象,洗盡鉛華,引領觀者達到的圣潔之境。
今天的我們,受科學和世俗功利觀的籠罩,失落了太多的詩意和神性,在城市的圈禁和狹隘的自我中沉迷,而純粹的花鳥畫家,用他們的深情和智慧默默守護著自然之神,喚醒了我們的美感和對精神救贖的渴望。但丁在《天堂篇·第三十三歌》中詠嘆道:“我看見全宇宙的四散的書頁/完全被收集在那光明的深處/由愛裝訂成完整的書卷……”在杰出的花鳥畫中,所有的花瓣和片羽,都在光明深處聚集,被深沉而博大的愛意連綴成宏偉的畫卷,朗朗如日月入懷,軒軒如朝霞并舉,讓人肅穆、頓悟、歡欣,通往粲然圓融之境。
2018年1月17日于龍園西樓
方政和
1970年生于福建云霄。1991年畢業(yè)于集美師專美術系;2009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師從江宏偉先生。現為北京畫院專業(yè)畫家、教育委員會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
█ 參展
2016 “第十屆中國工筆畫大展”學術提名
2014 “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獎提名
2014 “全國第二屆現代工筆畫大展”特邀
2013 “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特邀
2011 “第八屆中國工筆畫大展”特邀
2010 “全國首屆現代工筆畫大展”特邀
2007 “全國第三屆中國畫展覽”優(yōu)秀獎
2007 “同一個世界·中國畫家彩繪聯合國大家庭藝術展”(與江宏偉先生合作)
2006 “第六屆中國工筆畫大展”銅獎
2005 “紀念蒲松齡誕辰365周年全國中國畫提名展”金獎
2004 “全國首屆中國畫電視大賽”銀獎
2003 “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銀獎
2003 “2003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銅獎
2002 “第五屆中國工筆畫大展”優(yōu)秀獎
2002 “2002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金獎
█ 收藏
2007 《湖州舊憶——十頃繁蔭風滿林》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作品欣賞
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136x59cm 2018年
安晚帖
270x70cm 2018年
96x35cm 2017年
瀟湘晚涼圖(方政和、方欽桅合作)
186X176cm 2009年
瀟湘晚涼圖局部一
瀟湘晚涼圖局部二
大壑凝風圖
272x70cm 2017年
70x42cm 2017年
拂羽過前溪
70x42cm 2018年
朱雀圖
70x41cm 2017年
秋風鷙禽圖(二)
272x70cm 2016年
白鷺下經幢
138x68cm 2016年
138x68cm 2015年
竹鶴圖(1)
138x70cm 2017年
竹鶴圖(2)
138x70cm 2017年
落盡東風
70x68cm 2017年
沉香往事(1)
36x32cm 2005年
沉香往事(2)
36x32cm 2005年
后 記
政和曾聊起用生宣作工筆的緣由,在材質選用的背后,其實是在尋覓性靈的表現通道。自從隨江宏偉先生學習以來,他看到了一種顏色與熟紙相互闡發(fā)的綿深境界,溫潤晶瑩,既璀璨繽紛又純粹空靈。這其實已不只是技法的高妙展示與物象的精美呈現了,這是江先生心性光輝對生命的悱惻與照亮,對四季情懷最大程度的保存與淹留,是在克服時間與虛無的吞噬中對存在的一種喚回。這是屬己的個人的歷史,所以政和能從中獲得覺悟與心懷感恩,不僅是因為江老師在技法和視野上的提點,更由此而獲得了一種人生境界和心性智慧的開示,并照徹了自我主體。因此,他在轉益與博涉中一以貫之,為自己偏于野逸、疏闊的性情找到了最恰當的材質和技法,記錄下屬己的存在之思和心靈歷史。
政和的繪畫經歷輾轉在福建、南京和北京三地,地域文化的差異讓他經常以一種移民身份跳脫出來看待文化的多元性,同時也具有了更多的包容及融合性。其實,對于新工筆的畫家來說,在這個中西古今地域民族文化雜糅的時代,精神上的鄉(xiāng)愁與歸宿似乎成了永遠的未定,而恒在照亮的只有在路上的自我靈明之心。這可能也是新工筆反復尋根又拓展他域的根源所在吧,就像《千里萬里心里夢里》里的鴻雁,懷揣著古典的愛意與神性,飛翔在文化漂泊的現代之路上,不斷地被安頓與撫慰,又不斷地質疑與遷徙……
周睿
2018.2.25
名門“弘藝館”與你攜手
共建交流展示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