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治癰疽、發背、一切無名腫毒, 不論發在頭項腰腳等處,并皆治之。未潰即散,已潰敗毒收口。病重者不過數劑即愈。
忍冬湯: 金銀花藤(連枝帶葉)五兩(如無鮮者,或用干金銀藤四兩,干金銀花五錢代之),生甘草一兩,煎至一大碗,加入無灰黃酒一大碗,再煎數沸,共成一大碗,去渣,分作三服,一日一夜吃盡。《鏡花緣·第三十四回》
⊙ 金銀花,昧甘,氣平,其性微寒,善于化毒,故治癰疽腫毒、瘡癬楊梅、風濕諸毒,誠為要藥。毒未成能散,毒已成者能潰。但其性緩,用須加信,或用酒煮服,或掏汁攙酒頓飲,或研爛拌酒厚敷。若治瘰疬上部氣分諸毒,用一兩許時常煎服極效。《景岳全書·卷四十八·本草正上》
⊙ 金銀花,甘寒,清熱解毒。治癰疽腫痛楊梅,一切風濕諸毒、瘰疬、血痢,療毒安后發渴,補虛。疽未成,能拔毒而散; 已成,能托毒而穿。或掏汁和酒頓飲,或研爛掏和酒厚敷。生藤力更大。《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六·本草上》
⊙ 治一切癰疽惡瘡,不論發在何處,或肺癰、或腸癰,初起便服奇效:金銀花五兩,甘草一兩,酒一碗,煎服。《醫方集解·癰瘍之劑》
⊙ 凡人癰疽,發于背上、或生于頭項、或胸腹、或手足臂腿腰臍之間、前陰糞門之際,一服立消,已潰者即斂: 金銀花四兩,蒲公英一兩,當歸二兩,元參一兩,水五碗,煎八分,空心服一劑,盡化為無有矣。切勿嫌藥料之重,減去分兩,則功亦減半。
[庚生按]: 此方消散紅腫癰毒疔癤及高腫疼痛之證極效。如平塌麻木色白之癥不可用。《串雅全書·卷二·癰疽》
⊙ 一切癰疽: 赤小豆四十九粒為末,用水調涂,無不愈者。但其性黏,干則難搗,入苧根末少許,則不黏矣。此法尤佳。《串雅全書·內編·卷之四》
⊙ 凡一切癰疽瘡瘍,雖潰爛幾絕,赤小豆研細末敷之立效。赤小豆色赤屬火,心之要藥,其性下行,入陰分,通小腸,治有形治病,消瘕散腫。《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七·本草中》
⊙ 治便毒癰腫如神。立消散:全蝎(炒),核桃(去殼肉只用隔膜,炒),等分為末,空心溫酒調服三錢,午后再服三錢,三日全愈。《串雅全書·卷二·立消散》
⊙ 治發背癰疽,未成巳成,已潰未潰,痛不可忍者。二仙散:貝母(未潰用五錢,已潰用一兩),白芷(未潰用一兩,已潰用五錢),作一劑,水酒同煎服。《瘍醫大全·卷九》
⊙ 治一切毒腫,痛不可忍:蓖麻子仁搗敷,即止也。《肘后方》
⊙ 治療癰疽腫毒:鮮天葵根適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 一切惡瘡不愈,白蜜敷之必效。《瘍醫大全·卷三十五》
1、一切無名腫毒,發背癰疽:五倍子末二兩,藤黃二錢五分,研細,醋調圍之。
2、背疽惡瘡,收口長肉法:用青蔗渣曬燥,煅存性,研極細,以小竹管如瘡口大者一個,稀絹包其頭作篩,篩藥末填滿瘡孔,膏藥蓋之。
⊙ 腐肉生肌,惡瘡、臁瘡去腐生肌
巴豆膏: 單味巴豆炒焦,研如膏,須臨用時制之,庶不干燥。
如發背中央肉死,涂之即腐;未死,涂之生肌。惡瘡、臁瘡久不收斂,內有毒根,以紙捻藥納之,毒板去即斂。
⊙ 治發背、癰疽疼疼洳錐剜不可忍,登時痛止如神
芙蓉膏: 芙蓉葉、黃荊子各等分為末,共入石臼內搗極爛,用雞子白調搽患處留頂,如煙霧起立瘥。此方用在未潰之前或將潰之際,治發背、癰疽疼疼洳錐剜不可忍,登時痛止如神。《外科百效全書·卷一·敷洗熏割·11頁》
⊙ 治火丹,兩臂紅腫而痛,用百合研細末,白糖共搗爛敷之即愈。《冷廬醫話·卷五·雜方》
⊙ 痘毒潰爛不愈: 干百合為細末摻之,數次而愈。《瘍醫大全·卷之三十三》
⊙ 對口惡瘡(生于頸上兩邊毒瘡): 在一碗苦菜搗汁中加入一匙姜汁,用酒送服。同時用藥渣敷瘡一二次,即可痊愈。苦菜的汁是白色,涂抹在疔瘡腫痛之處,能拔出病根。
把汁滴在皮膚化膿處,立即能使膿潰爛,膿汁排出。
點在瘊子(皮膚上出現的黃褐色小疙瘩,不痛不癢)上,瘊子自然脫落。還能敷貼在蛇咬處,消蛇毒。能明目治各種痢疾和血林痔痿疾病。《本草綱目·苦菜·298頁》
⊙ 疳瘡疔毒: 將蒲公英搗爛后敷涂患處,同時搗汁和酒煎服。《本草綱目·蒲公英·299頁》
⊙ 突發腫毒: 用升麻磨醋,隨時涂搽。《本草綱目·升麻·122》
⊙ 癰疽腫毒: 魚腥草鮮葉,火上煨熟,貼癰疽腫毒,可做吸出藥吸出膿毒。又法:鮮葉一握,草紙包,浸濕,置火灰內煨熟取出,融化似泥,敷傷處,如為彈片傷,其片自然拔出; 其他如癰疽腫瘍拔膿,均有卓效。此為醴陵鑒約真同志特地自華東師范大學致函編者,謂彼曾親見日兵治彈片炸傷,用此立愈,后依照此法,無不應手奏效云。
療瘡發背:新鮮魚腥草搗敷,痛一兩吋,不可去草,一兩日即愈。《葉民間單方·121》
⊙ 治癰疽赤腫: 白芷、大黃等分,為末,米飲服二錢。《經驗方》
⊙ 治腫毒熱痛: 醋調白芷末敷之。《衛生易簡方》
⊙ 治瘰疬流注腫塊,或風寒襲于經絡,結腫或痛: 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姜汁作餅。(《外科發揮》)
⊙ 一切無名腫毒、惡瘡、癰疽
1、一切無名腫毒、發背癰疽:五倍子末二兩,藤黃二錢五分,研細末,醋調圍之。
2、背疽惡瘡,收口長肉法:用青蔗渣曬燥熱煅存性,研極細,以小竹管如瘡口大者一個,稀絹包其頭作篩,篩藥末填滿癥孔,膏藥蓋之。
3、背癰及一切大毒: 用大蟾蜍一個,剝取全皮,針刺數孔,將皮之外面向患處貼之,大能拔出毒氣,且包住瘡口不令長大。指頭疔亦可包,而療疬潰后口不斂者、及痘后回毒亦著奇功。但切紀不可將皮里面著肉,恐咬合不可揭!《王孟英全書·739頁》
⊙ 凡癰疽初起、及熱結腫痛、痞積諸病,蔥與蜜其性相返,而外治藉其相濟,更多神妙,涂之捷效。從此引伸觸類,可得用藥之巧。《全書·歸硯錄卷二·371頁》
⊙ 治一切瘡疽胬肉突出,不問大小長短,用藜蘆一味為末,以生豬脂和,研如膏,涂患處,周日易之。(外科樞要·卷四·治瘡疽名癥附方),《百家·黎蘆·1114》
⊙ 治一切癰疽、瘡疔、疳痿、惡瘡、下注、臁瘡潰后、外傷風寒、惡汁臭敗不斂、并主之: 木香、黃連、檳榔等分為末,油調頻涂之,取效。(和劑局方),《百家·黎蘆·156》
? ⊙ 治癰疽發背(槐花善解熱毒): 治癰疽發背,或人中熱毒,頭暈眼花,口干舌苦,心驚背熱,四肢麻木,或有紅暈在背后者: 取槐花一大把,鐵勺內炒成褐色,以酒一盅漬之,乘熱飲酒,一汗即愈,如不愈可再服。并可治一切膿腫之證。《張大昌醫論醫醫案集·1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