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傷寒雜病論》所載特殊溶媒近30種,如麻沸湯、沸湯、熱湯、甘瀾水、潦水、泉水、井花水、酒、清酒、白酒、苦酒、白飲、粥清、粥飲、漿水、醋漿水、清漿水、麥粥、大麥粥汁、小麥汁、蜜、棗湯、生姜汁、童便、豬膏、豬脂、馬通汁、雞子白、雞子黃等。這些特殊溶媒原本為經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確保其臨床療效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年代久遠,這些溶媒具體是什么很多人都不清楚,臨床也很少有人使用。考證這些溶媒,希望對提高臨床療效有所幫助。
麻沸湯、沸湯、熱湯
沸,指滾燙的液體,如《荀子·議兵》曰:“以卵擊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湯,指熱水、沸水,如《論語·季氏》曰:“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由是言之,“沸湯”即沸水。經方中除“沸湯”之名外,尚有“麻沸湯”“熱湯”的稱謂,其含義略同。或認為此三者指多次煮沸的水,其氣薄、性溫、味甘。
麻沸湯應用于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方中,其原文皆曰:“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即這兩首方劑在應用大黃、黃芩、黃連等藥物治療“心下痞”時,并未采用常規的煎煮方式,而是用沸水浸泡藥物片刻,去滓溫服。是取諸藥清揚之氣,以利于清心下熱結而消痞。
沸湯應用于理中丸、文蛤散、治食犬肉不消成病方中,皆用于“和丸”或“和散”,即用沸湯將丸劑或散劑溶解開來,以便服用。實際相對于白飲、棗湯、酒等用于和藥的特殊溶媒而言,以沸湯作為溶媒和藥,是其中最普通的方式,不具有特殊意義。
熱湯應用于瓜蒂散、《外臺秘要》走馬湯(附方)方中。瓜蒂散原文曰:“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即用熱湯煎煮香豉,取香豉汁和散,這里或許亦取熱湯氣薄清揚之性,有助于此方涌吐,用治“宿食在上脘”而“當吐”者。《外臺秘要》走馬湯原文曰:“上二味(巴豆、杏仁),以綿纏,捶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即以熱湯燙藥取汁,此種取藥方式或許意在減輕巴豆的毒性,而又不失其攻下的作用,用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2
甘瀾水
《傷寒論》《金匱要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條文下,并有甘瀾水做法。其做法是“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若作此解,則甘瀾水當最早載于《靈樞·邪客》,曰“其湯(即半夏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此處其做法雖與經方中基本相同,卻并未以“甘瀾水”名之。
甘瀾水應用于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中,用治“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其病機為心陽不足,下焦寒飲欲逆。前賢多以取類比象的思維方式,揣測甘瀾水的功效。或認為其“不助腎氣”,如李時珍《本草綱目》曰:“勞水即揚泛水,張仲景謂之甘爛水,……蓋水性本咸而體重,勞之則甘而輕,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也”;或認為其“動而不已”,如李中梓曰:“用甘瀾水者,取其動而不已,理停滯之水也”。吳鞠通《溫病條辨》更用之煎煮三仁湯,取其性速走而不守,達到宣上、暢中、滲下的效果。
現代研究認為,在甘瀾水制作過程中,水在外力作用下,水分子簇結構大小被改變,更易與細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結合而進入細胞內,參與機體各種新陳代謝,從而提高了水的生物學利用率,更加有益于人體;或認為此是以物理方法使水中含有大量細小的溶解氧,甚至使其含量達到飽和狀態,以利于中藥在煎煮過程中的氧化分解;又或據《靈樞·邪客》中“以流水千里以外者”的描述認為,長流水中亞硝酸鹽和細菌含量要較長期靜止不動的存放水低。
3
潦水、泉水、井花水
潦水
潦,《禮記·曲禮上》曰:“送葬不避涂潦”;《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曰:“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驅車至于茆門”。由此記載可知,潦水即地面所積之雨水。
潦水應用于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中,用治“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其病機為濕熱內蘊,熏蒸肝膽,兼風寒束表。前賢多以為此證濕熱為患,取潦水無根易涸之象,揣其味薄而不助濕氣,故用之,如成無己曰:“取其味薄,則不助濕氣”;《中國醫學大辭典》曰:“甘,平,無毒。……并宜煎調脾胃、祛濕熱之藥,此水微薄而不助濕熱”。唐代韓愈詩曰“潢潦無根源,朝灌夕已除”,即言潦水無根易涸的特征。
然詳《傷寒論》《金匱要略》黃疸諸方證,其病機或為濕熱、或為寒濕,皆有濕邪,何以惟此方用潦水,而余方不用?從治療角度來講,黃疸其“黃”,或從大小便去,或從汗去,前者如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消石礬石散、梔子大黃湯、豬膏發煎、茵陳五苓散、大黃硝石湯;后者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千金要方》麻黃醇酒湯。
顯然,潦水適宜用在欲去“黃”于汗于表的方劑中;而欲去“黃”于大小便于下者,自不宜用之。
泉水
泉水,即是一種地下水。泉水應用于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百合雞子湯、滑石代赭湯方中,其煎藥法前半部分皆曰:“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即先用泉水煎取百合藥汁。
其煎藥法后半部分,四湯方分別為“內陸黃汁”合煎;“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合煎;“內雞子黃,攪勻”合煎;“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合煎。
四湯方皆用以治百合病,其病機為心肺陰虛內熱,用泉水煎藥,是取其清涼甘潤之性味,以清潤心肺,下熱氣,利小便,增強百合等藥物的作用;或認為泉水中含豐富的礦物質鹽,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井花水
井花水,多認為此即井華水。《本草綱目》有“將旦首汲曰井華”的記載,所言井華水即天將亮之時從井中打上來的第一份水。其性味甘,平,無毒,主治 “酒后熱痢,目中膚翳,人大驚,九竅四肢指歧出血,口臭。又令人好顏色,鎮心安神。可用于煉諸藥石,煎補陰藥,煎一切痰火氣血藥”。
井花水應用于風引湯方中,原文曰:“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即以井花水煎煮已制好的粗散。風引湯原文用治 “熱癱癇”,注文用治 “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腳氣”。其病約相當于今之陽熱熾盛,血熱上升所引起的中風癱瘓、癲癇、小兒驚風等病。井花水之用大約取其清涼清潔之意,有助于滋陰潛陽,通竅解熱。
另外,后世蘇合香丸、紫金錠 (《百一選方》所載者) 等方研服時,亦用到了井花水,則主要取其清潔、開竅之意。
4
清酒、白酒、酒、苦酒
清酒、白酒
《周禮·天官·酒正》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漢代鄭玄注曰:“事酒,……其酒則今之酒也。昔酒,今之酋久白酒,所謂舊者也。清酒,今中山冬釀接夏而成。”唐代賈公彥《周禮義疏》曰:“云昔酒今之酋久白酒者,言昔為久,酋亦遠久之義,故以漢之酋久白酒況之。但昔酒對事酒為清,若對清酒則為白,故云酋久白酒也。……云清酒今中山冬釀接夏而成者,以昔酒為久,冬釀接春,明此,清酒久于昔酒,自然接夏也。中山,郡名”。
至于制作這些酒的方法,鄭玄又注云:“作酒既有米、曲之數,又有功沽之巧”,即將米、酒曲按一定比例配比,依特定方法制作而成。由注疏可知,《周禮》之事酒,是釀成即用的新米酒;其昔酒,是冬釀至春的陳米酒,漢代改稱為白酒;其清酒,是冬釀至夏,較昔酒更為陳久而清純的米酒,漢代仍稱為清酒。
《傷寒雜病論》成書于東漢末年,故經方中的清酒、白酒當與此略同。清酒應用于炙甘草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芎歸膠艾湯、鱉甲煎丸。其中炙甘草湯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煎藥,用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又治“虛勞”“肺痿”。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是“以水六升,清酒六升”煎藥,用治“內有久寒”。芎歸膠艾湯是“以水五升,清酒三升”煎藥,用治虛寒性的婦人下血。鱉甲煎丸是以清酒浸灶下灰,煮鱉甲,絞取汁,再煎諸藥末為丸,用治瘧母癥瘕。
總體看來,清酒一般應用于血脈的病變。一者借其清純溫通之性,用以助藥力溫養陽氣,通達血脈,并使虬結、離亂之血行恢復正常;二者借其辛香溫散之性,用以煎煮補養陰血之品,可使補藥藥力得以散布,而不至于壅滯。
白酒應用于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2首經方中,均與其他藥物“同煮”。瓜蔞薤白白酒湯用至“七升”,用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瓜蔞薤白半夏湯用至“一斗”,用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其證更重。胸痹病機為“陽微陰弦”,即上焦陽氣不足,胸陽不振,又兼陰寒邪盛,痰飲內停。用白酒煎藥,意在使藥勢直趨上焦,更助諸藥溫通陽氣。
酒
經方中的酒類尚有未指明“清酒”或“白酒”,而僅稱“酒”者,大約是一種泛指,臨證或可酌情選用清酒或白酒中的一種。酒應用于紅藍花酒、下瘀血湯、防己地黃湯、白術散、侯氏黑散、薯蕷丸、天雄散、土瓜根散、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其一)、紫石寒食散、當歸芍藥散、治尸蹶方(其三)、九痛丸、腎氣丸(崔氏八味丸)、大黃蟲丸、當歸散、長服訶黎勒丸、赤丸、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救卒死方(其五)21首經方中。其中紅藍花酒、下瘀血湯、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用酒煎藥;防己地黃湯用酒漬藥取汁;余下17首經方多為散劑或丸劑,散劑則用酒和服,丸劑則用酒送服。
苦酒
苦酒,通常認為即醋。其說始自梁代陶弘景,其文曰:“酢酒為用,無所不入,愈久愈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其后明代李時珍亦從此說。然南北朝時期著作《齊民要術》并載有“作苦酒法”“作酢(今醋字)法”,又據《金匱要略》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煎服法后注文“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美酒醯即醋),再據《傷寒論》第233條原文“和少許法醋”中“醋”的專稱,可知苦酒與醋并非一物。
至于漢代苦酒究系何物,今已難以考證。或認為苦酒尚在民間有所傳承,如今之四川江安等地,尚有用糯米、白曲等原料制作的苦味酒,并作藥用。苦酒應用于烏梅丸、苦酒湯、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救卒死方(其三)、飲食中毒煩滿治之方(其一)5首經方中。烏梅丸中苦酒用于炮制烏梅,并未作為溶媒,原文作“以苦酒漬烏梅一宿”,用苦酒更增烏梅酸苦之性,以利于安蛔止痛。
苦酒湯以雞子殼為容器,以苦酒、雞子白為溶媒,煎煮半夏,取藥汁“少少含咽”,以治少陰病咽中生瘡,用苦酒合半夏,辛開苦泄,加強滌痰斂瘡之力。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中“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合煎諸藥,用治黃汗,用苦酒以行藥勢于肌腠,有助于和營衛,散水濕。救卒死方(其三)中將苦酒、豬脂“煮沸,灌喉中”,飲食中毒煩滿治之方(其一)將苦酒、苦參煮沸,服之取吐,二方皆用于急救,然難揣苦酒所用之目的,記此以作參考。
5
白飲
《齊民要術·卷九》曰:“折米白煮,取汁為白飲”,即是說白飲是把米煮熟后得到的湯汁,即米湯。另外,今江西南昌附近的方言則直接把米湯稱作“飲”或“飲湯”,并把用米湯漿洗衣被等物的行為,也叫做“飲”。由以上可知,“飲”即是米湯,言“白飲”,不過是為突出其顏色而已。
又如《論語·雍也》中“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之“飲”,或亦指此。白飲應用于五苓散、白散、半夏散、四逆散、牡礪澤瀉散5首經方中,且全部為散劑。縱觀《傷寒論》中第7條出現五苓散的條文,知其病機大致為過汗、誤下后,脾胃功能受損,以致水液吸收障礙,造成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等外證,然飲水之后,渴并不為之消,反蓄積而為水飲之邪。與五苓散,健運脾胃,發越水邪。白飲在此當取其甘潤之性,以助脾胃健運。白散用于寒實結胸,其取效途徑在于吐或利,皆有傷脾胃,故用白飲顧護脾胃。半夏散用治少陰咽痛,此處用白飲或在于減少藥物對咽喉的刺激,并延長藥物在咽喉部停留的時間。
四逆散用治少陰四逆,其病機略為脾胃陽氣被郁,不得外達,用白飲其意亦在于助脾胃健運。牡蠣澤瀉散用治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氣,白飲意在助脾胃健運以利水。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竹葉石膏湯、桃花湯、附子粳米湯、麥門冬湯7首經方中,皆用到了粳米。除竹葉石膏湯是先煎其余諸藥,去滓,再納入粳米,煮至米熟湯成外,余下6首方中皆是粳米與其余諸藥共同煎煮,至米熟湯成。這些湯方中將粳米煎至“米熟湯成”,得到的米湯,實際亦相當于白飲,其功用與以上略同。另外,救自縊死方中用于“濡喉”的“粥清”,以及訶黎勒散方中的“粥飲”,或亦是白飲,存疑待考。
6
漿水、醋漿水、清漿水
漿水所指何物,歷來爭議較大。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三種認識。一是指粟米蒸熟后自然發酵所得的酸漿,如《本草綱目》引陳嘉謨語曰:“漿,酢也。炊粟米熱,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類漿,故名”;二是指淘米水自然發酵所得的酸漿,如徐大椿《傷寒論類方》曰:“漿水即淘米之泔水,久貯味酸為佳”;三是指河南南陽地區用小麥、綠豆或紅薯等發酵所得的酸漿。其做法,小麥漿水是將小麥粉和成面團,放入清水中不停地抓挪,將面筋挪出;綠豆漿水是將用水浸泡過的綠豆磨碎;紅薯漿水是將紅薯磨碎,過濾取汁。三者分別取上清液放置1~2天發酵(按:當加入含酵母菌的“引漿”),即得到三種漿水。
我們認為,前兩類漿水皆是自然發酵所得,質量并不易于控制,且平時未備。而第三類漿水是河南南陽當地自古就有的一種食材,常用做漿面條等,平時易于取用,且張仲景亦為此地人氏,故此說更為可信。其發酵后所得漿水的上層,質清,常用作“引漿”者,或即經方所謂“清漿水”,而經方所謂“醋漿水”,殆突出其酸味,并非別有一種漿水。
漿水應用于赤豆當歸散、蜀漆散、礬石湯、半夏干姜散4首經方中,其中赤豆當歸散用治狐惑病目赤,甚至目眥黑,而膿已成者;并治便血,為先血后便之近血。其病機皆是濕熱毒邪造成的局部癰腫化膿的病變,用漿水送服散劑,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蜀漆散用治寒多熱少之牝瘧,殆因方中蜀漆(即常山幼苗)有致吐的毒副作用,又兼云母、龍骨為礦石類藥,故用漿水送服散劑,顧護胃氣,防止嘔吐。
礬石湯用治腳氣沖心,即腳氣病在腿腳腫痛,或麻木無力的基礎上,更見心悸,胸悶,氣急,嘔吐等癥,屬脾腎兩虛,以致濕濁內盛,上乘心陽。用漿水煎礬石外用浸腳,以燥濕降濁,清熱解毒。半夏干姜散用治干嘔,吐涎沫。用漿水煎散內服,取漿水甘酸而和胃止嘔的作用。
7
麥粥、大麥粥汁、小麥汁
麥粥,或謂此即大麥粥,應用于枳實芍藥散方中,用治“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并治“癰膿”,病機皆屬氣血郁滯。麥粥送服,以其和胃安中,可防止破氣之品耗氣傷中。大麥粥汁應用于硝石礬石散中,用治女勞疸,因硝石、礬石皆為礦石類藥物,有礙胃氣,故用之和胃安中。另外,大麥汁尚見于白術散加減法中(原文見上醋漿水段),用于和胃除煩止渴。小麥汁應用于厚樸麻黃湯方中,用治“咳而脈浮”,即寒飲夾熱之咳喘,其原文曰:“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即以小麥汁煎其余諸藥。此或用之養心護胃安中。另外,小麥汁亦見于白術散加減法中,其用意與此略同。
8
蜜
蜜作為溶媒應用于烏頭湯、烏頭煎、烏頭桂枝湯、甘遂半夏湯、大半夏湯、甘草粉蜜湯、豬膚湯7首經方中,亦稱作“白蜜”。烏頭湯是先以蜜煎烏頭,去滓取蜜汁,再以水煎其余諸藥,去滓取藥汁,最后將蜜汁、藥汁合煎而得。用治寒濕歷節疼痛,不可屈伸;腳氣疼痛,不可屈伸,烏頭煎是先以水煎烏頭,去滓取藥汁,再加蜜同煎至“水氣盡”而得,用治寒疝。
烏頭桂枝湯是先以蜜煎烏頭,去滓取蜜汁,再將之與桂枝湯混合而得。亦用治寒疝。以上用烏頭三方,皆是以蜜之甘緩,減輕烏頭毒性,并使藥效和緩而持久。甘遂半夏湯是先以水煎諸藥,去滓取藥汁,再加蜜共煎而得。用治留飲。用蜜緩和甘遂毒性,使逐水而不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