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盛衰論(一)《脾胃論》節選
胃中元氣旺盛的人,多食而不致傷食,過了進食的時間也不覺饑餓;脾胃功能都旺盛,就能食而肥胖;脾胃都虛弱,就不能食而消瘦;如果進食少而形體反肥胖者,身雖肥胖而四肢困倦乏力,這種人脾氣壅實,濕痰素邪氣盛;又有能食而消瘦的人,由胃火內伏于氣分,消谷善饑;脾氣虛乏的,肌肉瘦削,屬于“食亻亦”病。王叔和說:雖能多食而肌肉消瘦,就是指此而言。
飲食不加節制就要導致胃病,胃病可出現氣短,精神不振,發熱,有時火勢炎上,上熏面部出現面部赤熱。《靈樞》說:“面熱是足陽明胃的病變”,胃病則脾不能轉輸運化。脾為“死陰”,不單獨主時,所以脾胃同時發病。形體因疲勞過度,可以導致脾病,出現怠惰、嗜臥、四肢散軟無力,大便泄瀉。脾病影響及胃,胃不能輸布津液,所以脾胃同時受病。
大凡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相應生長,如同春夏生長之令不行,五臟得不到脾胃精氣的滋生。脾病下乘腎,出現土克水的病理變化,可見四肢痿廢的骨蝕病。使人骨髓空虛,足不能立地,這是脾腎二臟陰氣相加,為陰盛陽虛之證。大法指出:“用汗法治療則愈,用下法治療可能致死”。如用辛甘之藥滋益胃氣,脾陽得以升發,脾胃生長之氣旺盛。所謂汗法,不是一般的辛溫發汗,而是指益氣升陽。
胃病脈象見緩,脾病脈象見遲,而且病人臍腹部有搏動,按之堅硬有疼痛感。如果陰火侵凌脾胃,脈由遲緩變為洪緩,更有身熱、心中煩亂等證。這是脾胃陽氣衰弱不能生發,不應當從五臟用藥法施治,應當從“臟氣法時論”的升降、浮沉、補瀉法則中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