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飯碗有危險?
美國《哈佛商業評論》認為,類似IBM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主要會對基于知識、可按標準細化拆解程序的職業構成沖擊,比如保險和金融服務業,因為這些行業的部分工作主要包含“可按標準拆分步驟”和“可以清晰格式化的數據”。
百度研究院原副院長、地平線機器人CEO余凱說, 未來5年,許多知識性工作將逐漸被以人工智能為主的知識自動化流程替代。
本報訊 據北京晚報報道,當大多數人把關于“人工智能”的關注點集中在圍棋“冠軍”、工業機器人或自動駕駛方面之時,日本已經有企業開始“錄用”人工智能機器人。日本媒體報道,日本富國生命保險公司今年1月正式啟用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負責公司的保險理算業務,而公司的34名理算員將在3個月后正式“下崗”。
富國生命保險在本月初的一份聲明中說,IBM提供的人工智能系統“沃森探索者”將主要負責公司的理賠核算業務,通過掃描識別投保人醫療記錄等文件,結合具體病情或傷情、過往病史及相關程序確定理賠金額。這種自動化的處理能夠讓職員辦理理賠程序的效率更高。
按照富國生命保險的說法,公司支付170萬美元啟用“沃森探索者”,并需每年為此支付12.8萬美元的維護費用。相比之下,公司為34名理算員支付的酬勞總額為110萬美元。也就是說,不到兩年時間,人工智能系統就能為保險公司“省出本”來,但由此帶來的效率將比原先高出30%。
根據IBM的介紹,“沃森探索者”擁有“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的識別技術”,能夠“分析和解讀你的數據,甚至包括不規則的文檔、圖片錄音和視頻等”。不過,盡管“沃森探索者”有望大幅縮短保險公司理賠程序所需的時間,但最終理賠方案仍需要由“人類”職員審定后才能正式執行。
未來人和機器人“合體”?
“如果不能戰勝它,就讓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讓超越人類能力的機器成為人類“外掛”,是很現實的選擇。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學院著名學者莫拉維克認為,人類最終可能變成自己創造的機器人本身,人類可能通過手術用晶體管取代大腦的每一個神經元,完全拋棄血肉軀體,最終成為將個性特質編碼儲存的計算機軟件程序,身體的存在成為超級計算機中的電子流動,這種技術或在22世紀成為人類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