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瓦格納(或譯為漢斯·威格納)語錄:
“人的身體永遠不會靜止、不會安分。好的椅子應該能夠允許人們在它上面自由調整姿勢,并保持血液的長期流暢。”
“一張好的椅子必須能夠耐用50年。”
“你最好先將一件家具翻過來看看,如果底部看起來能讓人滿意,那么其余部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我試圖剝去這些舊式椅子中所有外在的風格,讓它們呈現最純粹和原始的結構。”
“一張椅子的設計和制造,直到有人坐上它的那一天才算真正完成。”
有評論說,“凡說到中式傳統設計,明椅是一個巔峰,此后至今,本土再無花開,開在丹麥”。的確,很少有人能像丹麥家具設計大師漢斯·威格納一樣如此成功地賦予中國明式審美以現代氣息。
2007 年1 月26 日,92 歲高齡的丹麥家具設計大師漢斯·威格納頹然而逝,他的無數經典設計則靜靜地躺在紐約聯合國大廈、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樓、華盛頓世界銀行、丹麥駐各國大使館以及世界各地的設計博物館之中。
漢斯·威格納 梳妝臺椅.
除“中國椅”之外,英國舊時的溫莎椅 (Windsor Chair) 也經威格納之手改造得精美絕倫,成為世人熟知的“孔雀椅”(Peacock Chair)。而對于英國著名建筑師約翰· 帕森(John Pawson) 來說,威格納的“ 骨叉椅”(WishboneChair) 已經深深地寫入了他的設計語言中,成為了他建筑空間中不可或缺的靈魂作品。
“中國椅”和 “世界上最漂亮的椅子”
20 世紀20 年代,包豪斯所倡導的功能主義幾乎影響著全世界的建筑師和設計師,丹麥也毫不例外。但當生冷的德國線條遇到人性化的丹麥思想就顯得有些水土不服。在當時的丹麥,房間里充斥著文藝復興式的古典家具和舊樣式的仿制品,這些笨重的“大家伙”在狹小的居室里擁擠不堪。丹麥設計師們急需整理出“一個整潔的空間”。威格納也開始為繁復拆分,他認為一張座椅可以簡約到“四條腿、一個座位、椅圈和扶手”。
漢斯·威格納 中國椅.
在閱讀了威爾漢姆· 溫徹爾(Vilhelm Wancher)的書籍后,威格納受到書中 《坐在明代椅上的丹麥商人》 畫作的啟發,隨意打造了第一把“中國椅”
(Chinese Chair,1944)。在此后的幾年中,威格納不斷思考如何將明式圈椅改造成符合現代人審美標準的生活用椅,同時還要融入丹麥元素。他在第一張“中國椅”上修改腳踏、扶手和椅座,終于打造出最后版本的“中國椅”(China Chair),在丹麥和北美市場大獲成功。而他本人第一次見到真正的中國明椅實樣,卻是在40 年后的20世紀80 年代。
相關閱讀:包豪斯公司的發展歷史
這件作品設計與1949年,開始被稱為The Round Chair(圈椅),其周身圓潤流暢,優雅親切,美國《室內設計》雜志評價其為“世界上最漂亮的椅子”,后來人們直接尊稱其為“The Chair”(椅子),以示其獨一無二的地位。在隨后的幾十年中,這把椅子被丹麥皇室用來接待外賓,印上郵票,并曾作為國家禮物贈送給美國總統克林頓。時至今日,在各種國際重量級會晤中,也總少不了“椅子”的身影。
“椅子”的扶手由幾塊實木拼接而成,其間融合了中國的榫卯結構,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節省木料,而且比西方慣用的曲木技術更完整地保留木頭原本的自然品質。木頭表面沒有刷漆或涂料,不加粉飾,只在完工時用一層肥皂片擦拭,以便于后期保養。
這件作品瓦格納直接命名為“中國椅”,是他在丹麥工藝博物館見到中國圈椅后得到的靈感。可以看出,它似乎就是明式圈椅的簡化版,半圓形椅背與扶手相連,靠背板貼合人體背部曲線,腿足部分由四根管腳棖互相牽制。唯一明顯的不同是下半部分,沒有了中國圈椅的鼓腿彭牙、踏腳棖等部件,符合其一貫的簡約自然風格。
肯尼迪競選
肯尼迪競選時坐的圈椅
而另一把“世界上最美麗的椅子”,是威格納1949 年的作品“The Round Chair” 圈椅。因為它在尼克松和肯尼迪1960 年的總統競選電視評論上出現,一下子迷倒了美國觀眾,從此便被叫作“The Chair”——“椅子”。“椅子”打開了威格納的國際知名度, 丹麥政府為了表彰他對丹麥現代設計的貢獻,還將其印制在1991 年發行的郵票上。
成名序曲
幾乎是一夜之間,“椅子”(The Chair) 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設計。在世人紛紛贊賞“威格納風格”的背后,這位出生在離安徒生故鄉不遠的同德恩(T.nder)小鎮的設計巨擘,正演繹著自己的童話人生。
20 世紀初, 工業革命的大潮已經全面席卷丹麥,私營業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大城小鎮之間。熟諳修鞋技術的彼德· 威格納(Peter Wegner),也在小鎮同德恩 (T.nder) 開啟一方天地,為鄰里八鄉提供便利。童年的漢斯·威格納不僅喜歡在父親的作坊中出入玩耍,隔壁木匠師傅的工作室更是深深地吸引著他。14 歲那年,心思不在學業上的小威格納終于在父親的介紹下開始了正式的木匠學徒生涯。白天,他在工作室中實踐手工;晚上,他去附近的技術學校學習理論知識。閑暇了,威格納喜愛雕刻木頭玩偶和制作風箏,也喜歡拿著自己的風箏出去放飛。日復一日地過了4 年,威格納的技術日益純熟,這顆年輕的心中也萌發了開立工作室的想法。
漢斯·威格納 孔雀椅
成年后,威格納只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終于在20 世紀50 年代迎來了設計的黃金時期。由包括CarlHansen & Son 和PP M.bler 在內的5 家高端制造商通過統一的銷售公司Salesco 將威格納的產品推向全世界,就連Salesco 的圖標也是威格納姓氏首字母W 的變形體。威格納對出名顯得有些不以為然,也從來不為金錢而設計。在他的信念中,用完美的材料打造完美的作品才能給他帶來最大的愉悅。
相關閱讀:現代家具設計大師漢斯·維格納
木質奏鳴曲
威格納的一生嘗試過許多種材料,如金屬、藤編、塑料、海綿等,但他對木材的鐘愛是其他任何材料都無法比擬的。“ 這緣于他兒時的興趣和當地的工匠氛圍”,威格納的大女兒瑪麗安·威格納 (Marianne Wegner) 回憶道。每當一間舊宅被拆毀,威格納就跑去收集各種形狀的木料,作為雕刻之用。
漢斯·威格納 三角貝殼椅.
威格納堅信,一件好的家具應該愉悅人的感官。他曾說,“對木材的喜愛是所有人類的共識,不管他來自何方,他都將不由自主地駐足于一塊木材前觸摸,并感受它散發出的芳香氣息。”這句話道出了丹麥家具的可愛之處,每當踏入一家上好的家具店,人們不是用眼睛去判斷,而是用手去欣賞它們的魅力。木材無需多余的粉飾,且最細微的連接之處都值得用最完美的設計來體現木材之美。在威格納一生的500 余件座椅作品中,近98% 的單品都與木材相關。而這些由單一材料制作的經典作品,體現了并不單一的價值,在全球無數經典案例中寧靜地唱響著一首首木質奏鳴曲。
曲終人未散
威格納為人謙和、平靜,甚至還有些害羞,瑪麗安這樣描述自己的父親。然而, 一向沉穩的大師也有著非常可愛的一面。在一次與朋友結伴出游瑞士的途中,威格納接到電話稱其榮獲某項大獎,于是兩家人出去設宴慶祝。酣暢之余,威格納突然做了個騰空翻越的體操動作,鑰匙、錢幣等物瞬時散落一地,惹得眾人笑彎了腰。
漢斯·威格納 劃槳椅
如同威格納早年制作的風箏,大師的音容笑貌已然漸行漸遠,瑪麗安卻用另一種方式紀念著自己的父親。“我繼承了他的很多想法和技能。我對自然的崇拜和好奇,對項目的態度和用心都源于父親從小對我的潛移默化,”瑪麗安說,“甚至在性格上,我都有著威格納式的固執。”每當想到這些,瑪麗安便會莞爾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