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霧滿攔江
(01)
成長之路,坑陷遍布。
上世紀90年代,作家鄭淵潔,去家少年犯管教所演講。
在那里遇到個小男孩。
鄭淵潔問:孩紙,你怎么會在這里?
孩子:偷人家錢,被抓住了唄。
可你這么小,也要關起來嗎?
孩子回答:刑法規(guī)定,年滿14歲的人,一次偷盜500元以上的財物,或一年內累計偷盜三次,即構成盜竊罪。我是14歲生日那天,為了請同學們吃飯,在公車上偷了個錢包,錢包里正好是500塊錢,所以就進來了。
當時鄭淵潔很悲傷,心說:孩子,我看他們是抓錯了人。應該做牢的不是你,而是你父母和老師。做為監(jiān)護人,他們應該保護你,告訴你是非對錯,避免讓你走上犯罪道路才對。
(02)
當然,鄭淵潔不會把這番話,說出來。
但他問了孩子一個問題:孩子,難道就沒人告訴過你,盜竊罪的定罪年齡是14歲嗎?就沒人告訴過你,一次偷盜500元以上,就要被抓嗎?
當時那孩子似笑非笑的看著鄭淵潔,說出一句極幽默的話來:
你有告訴你家孩子,14歲以后每年只能偷一次,每次只能偷499元嗎?
……呃,這個……鄭淵潔張口結舌,無詞以對。
鄭淵潔老師,還真沒對自家孩子說過這句話。
——因為自家孩子,根本就不必說。
可這孩子不一樣。
(03)
鄭淵潔老師發(fā)現(xiàn):需要引導孩子學會愛。
愛自己,愛家人。
——對自己、對家人最大的愛,先是看好自己,別弄出大家全都兜不住的事兒來。
還要教會孩子勇敢。
——勇敢的做到這一點!
(04)
明朝的時候,皇帝朱元璋和臣子們聊天,忽然間他腦子一抽,問出來個問題:
什么人最勇敢?
這個……武將說:沙場上甘冒矢石的壯士最勇敢。文士說:朝堂上勇于進言的諫臣最勇敢。雙方當場吵起來,都說自己最勇敢,誰也吵不過對方。
忽然間旁邊冒出一個人,說:不怕人笑,遵守法律的人,才是最勇敢的。
大家呆了一下,旋即一起叫好。
真正的勇敢,是勇于“不敢”,不是畏首畏尾,不是膽小怕事。而是知是非,明善惡,所謀者大。勇于不敢的人,愛自己,尊重自己的生命價值,不讓自己這么寶貴的資源,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05)
猶太人的智慧寶典《塔木德》中,有個故事。
一位受人尊敬的智者,帶著弟子穿越沙漠。
一邊走,智者一邊教導弟子們:孩子們,智慧的第一要義,是勇敢。不要怕危險,不要怕困難,勇敢的面對,并戰(zhàn)勝之……哎呀媽那是啥呀?
遠方,一只兇猛的獅子,發(fā)現(xiàn)這邊有許多美味,正疾沖過來。
說時遲,那時快,弟子們還沒反應過來,就見師尊已經(jīng)四蹄趵開,嗖的一聲,卷起漫天黃塵,逃得不見蹤影了。
弟子們也拼命的逃,僥幸逃脫了獅子的利爪,與老師相會了。
老師,剛才你不是教導我們勇敢嗎?可看看你自己……要不要逃這么快呀?我們這些年輕人,發(fā)了瘋都追你不上。
你這叫勇敢嗎?
智者回答:對,這就是勇敢。
真正的勇敢。
——面對人力不可抗拒的危險,最重要的是保護自己。
——戰(zhàn)勝虛榮與虛妄,不介意被人說成膽小,不為了博取無知者的喝彩,而陷自己于危險之中。
——才是真正的勇敢。
(06)
莫言,諾貝文學獎獲得者。
他在法蘭克福書展上時,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德國的大詩人歌德,與音樂家貝多芬,兩人并肩走在路上。
突然之間,前面來了國王的儀仗隊。
貝多芬怒了,昂首挺胸走到儀仗隊面前,不屑而過。
而歌德呢?卻趕緊退到路邊,摘下帽子,在儀仗隊面前恭敬肅立。
小時候的莫言,讀到這個故事時,拍案而起:貝多芬錚錚傲骨,不畏權貴。可敬!至于歌德,真是太不象話辣,見到國王的儀仗隊就嚇成這模樣,你好歹也是詩人耶,至于這么沒出息嗎?
但過了好多年,莫言長大,成為大莫言。
想法就變了:
——像貝多芬那樣做,并不難。
——只要有一身傲骨,不畏權勢這八個字,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能做到。
——但像歌德那樣,在周邊都是傲骨的人中站出來,反向為之。不在意這些人的鄙視或不屑,這樣才難。
——這并不是說,應該在權勢面前奴顏卑膝,而是不要走到另一個極端。
——奴顏卑膝固然可憎,可是非要上前挑釁,秀自己的“傲骨”,這真的有必要嗎?
——不偏不倚,允執(zhí)撅中。不卑不亢,豈不是更好?
(07)
人,其實都是勇敢的。
但不同的人,勇敢用在的地方,是不同的。
鄭淵潔在少管所遇到的孩子,不謂不勇敢。年紀小小,卻視法律為無物。他腦子也足夠聰明,甚至能把寫了幾千萬字的大作家,噎得說不出話來。
但正像明朝皇帝朱元璋所評價的:他不怕法律,不怕蹲監(jiān)獄,這根本不是勇敢,而是愚蠢。他蠢就蠢在,他應該害怕此生走錯路,害怕光陰虛度,這些該怕的他都不怕,那他肯定是怕別的什么東西。
——他害怕的,是不懷好意的同伴的嘲笑。
——他害怕,害怕同伴們笑話他不敢犯法,不敢蹲監(jiān)獄,不敢這輩子沒出息!
——為了向同伴們表明自己不怕這些,他選擇了傷害自己。
——這實際是恐懼。
很多人都遭遇過這種傷害,該好好讀書,可遇到譏諷,就把書放下了。明明是心中喜歡的妹子,聽到人嘲笑她,就不好意思追了。
恐懼人言,不敢選擇自己。
(08)
相比于人言,對我們傷害更大的,是內心的恐懼。
早些年,我在粵西認識個朋友。
他人很好,只是對朋友寄望極高。
他有個發(fā)小,兩人一起玩大。但成年后,卻漸行漸遠。要說責任也不在他,而是發(fā)小從一個電器攤起家,越做越紅火,最后竟爾進入地產(chǎn)界,成為當?shù)厥赘弧?/p>
在發(fā)小一路起家的行程中,其實從未忘了他,總是想法設法的要拉著他一起做。
但是他對發(fā)小嗤之以鼻,務必要在人前展示自己的一身傲骨。無論在任何場合,只要提到發(fā)小,必報以一臉鄙視。據(jù)他自己說,有幾次發(fā)小登門來求他,求他一起發(fā)財,都被他盡情的羞辱一番——他也不是不想發(fā)財,但他一定要讓發(fā)小明白,他是一個有氣骨的人,決不因為發(fā)小有錢了,就奴顏卑膝。
他很象莫言所說的貝多芬,最看不得別人牛氣,一定要無事生非的挑釁一番,挫一挫對方的囂張氣焰。
但他又沒有貝多芬的才情,自身能力,原也平平。連續(xù)羞辱發(fā)小幾次后,發(fā)小就再也不登門了。他的事業(yè)每況愈下,日子一天天潦倒,心境更加惡劣。
實際上,他是敗于自己內心的恐懼,生恐被人譏笑,說他在有錢的發(fā)小面前低三下四。所以努力表現(xiàn)出傲氣與傲骨,表示自己不是那種奴顏卑膝的人。卻忘記了,人生不唯有勇敢和恐懼,還有著不卑不亢的平和力量。
(09)
蘇格拉底說:沒有經(jīng)過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
可是我們該審視什么?
——審視我們的勇敢,和恐懼!
勇敢是恐懼的反面,恐懼對了,勇敢才對。
(10)
傳統(tǒng)儒家,對修身有兩個要求:
一是恐懼,二是勇敢。
恐懼些什么?
恐懼我們的心,不夠強大,無足以辨識周邊陰暗的力量。恐懼我們的意志,屈服于閑言碎語之下,不敢行有為之事,甚至會走向自毀以求認可。恐懼我們的心太糾結,一味強調傲骨,四處挑釁,卻失去了平和的力量。
又勇敢些什么?
要勇敢的面對自我,愛自己,愛家人。勇敢的面對那些陰暗的譏諷,無論這譏諷的力量有多強大,也絕不允許做出傷害自己、傷害家人的事情。要勇敢的走入自己的心,審視內心的恐懼,相比于外界的閑言碎語,已心才是最大的危險。如果我們人生有什么不如意,一定是內心的認知曲解了現(xiàn)實,讓我們陷入恐懼,生出挾憤。做不到不卑不亢,平和待人。
決定我們人生命運的,是內心明析力量與環(huán)境的對比,環(huán)境對我們壓制與傷害,終究有限,因為環(huán)境時刻在變。而我們內心認知一旦陷入混亂,傷害就顯現(xiàn)出持續(xù)性效應。道理都明白,但是否有勇氣面對,這就需要勇氣。智者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做為一個想活出價值的人,不能少了寬宏堅韌的品質,因為我們擔負著自己和家人的寄望,要幸福,要快樂,要活在溫暖濕潤的愛之中,就必須明心見性,堅守自己。
霧 曰
所有的問題都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也能夠由人來解決。
只要知道他人的目的是什么,就知道自己該做什么。
用微笑對付別人,用自嘲對付自己,就沒有走不過去的坎。
學會開放自己的性格,不要對譏笑過度的在意。
去年今日
來人吶,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