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我給自己放假四天,9月30日回大同探望父母,會會親朋好友。好夢苦短,不亦樂乎中四天就過去了,今天回來上班看病。整理一下假日的思緒,留個念想!
有日本學生來大同旅游,三號一早我盡地主之誼陪著去了云岡石窟,天氣出奇地好,藍天白云,艷陽高照。(據說今天是大雨滂沱)石窟里面也是人頭攢動、熙熙攘攘。警察在里面分流人群,維持秩序。沒有日語導游,只好讓他們湊合聽中文解說,我偶爾用英語解釋幾句。從小生在大同,云岡我來了不知道多少回,現在也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云岡石窟在大同西郊的武周山麓,離市區16公里,中間有駐軍部隊防地(就是打金門未遂的著名的28軍,現在裁軍沒了番號,只剩下留守處。)、村莊、煤礦,以前運煤的公路就在石窟門前穿過,粉塵煤屑搞得佛像灰頭土臉。前幾年國家撥款把公路改道了,情況略有改觀。不過石窟門前豎著兩個電信的發射塔、還有一幢幢煞風景的現代建筑、列車和煤礦井架,但愿以后還能改善。要不就辱沒了先人,也與世界文化遺產的名稱不符。
云岡石窟是北魏時期修建的,當時年號是和平,相當于公元460年至465年間。當時大同是北魏的首都,鮮卑人從東北發跡,統一北方。北魏滅涼后“徏涼州三萬余家于京師”,其中就包括了數千僧侶和能工巧匠。在涼州高僧曇曜的主持下,以天梯山的“涼州模式”修建了云岡石窟。當時漢族政權偏安江南,著名的劉寄奴取代東晉,建立了宋朝,當時傳到了他孫子宋孝武帝,正值大明四年。
所以云岡石窟是典型的外來文化,最早的修建的五個石窟,史稱“曇曜五窟”,里面的佛像一個個高鼻深目,完全是胡人的形象。
后來到了唐宋,佛像面容才逐漸圓潤,有了當地大同姑娘的影子。
這就是被稱為云岡石窟的代表作,大同名片的第二十窟釋迦牟尼像。
這是石窟中精華,被稱為天上音樂會的的彩繪石刻,各種樂器,舞蹈一應俱全。殘疾人舞蹈《千手觀音》的總導演張繼剛就是大同人,據他說是云岡石窟給他的靈感。
后來北魏逐漸漢化,遷都到了洛陽,于是又有了龍門石窟的修建。
遼金的時候大同作為陪都也是興盛一時,迄今還有華嚴寺、應縣木塔等著名遺跡。
北岳恒山在大同的渾源縣,本是道家的洞天福地,后來日漸衰落,只在武俠小說里有些斑駁遺跡。恒山對面的翠屏山有著名的懸空寺,里面有間屋子供著儒釋道的三位創始人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不同文明、宗教和諧共處而不是水火不容、刀兵相見也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亮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