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作者來說,雖說我們可能做不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肚子里有“貨”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肚子里不僅要有個滿足一般需求的“雜貨鋪”,甚至還得要有個物品豐富的“超市”。
要想豐富肚里的“貨”,同學們平時可以多收集一些實用的小知識,積少成多,到用時總有一個能用得上,不要“書到用時方恨少”。
小編收集了一些小說寫作中
可能用得到的冷、熱知識,
接下來一一介紹。
01
直系親屬之間不能輸血
我們在看小說或者電視劇的時候,經常看到有用輸血來認親的橋段,或者是當血源不足時,直系親屬之間相互獻血。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直系親屬之間是不能輸血的。
醫生并不建議直系親屬間直接輸血,有血緣關系的近親屬間輸血容易引發一種名為“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疾病,這種病的死亡率極高。未生育前,也不建議丈夫給妻子輸血,否則可能引發新生兒溶血病。
輸血其實也相當于是一種移植,將供者的血液成分移植到需要的患者體內。TA–GVHD的患者在輸血后數天至數周內可出現發熱、皮疹、惡心、嘔吐、厭食、腹瀉、便血及黃疸等癥狀,嚴重者還可能發生全血細胞減少和肝、腎等多臟器功能衰竭。該病的治療極為困難,死亡率高達90%以上。
具有血緣關系的人,特別是直系親屬,遺傳學差異很小,他們之間的HLA匹配度高,發生TA-GVHD的風險也就相對高些。
就拿一對母女來說吧,女兒作為供血者,母親作為受血者,女兒的血輸給母親。當母親的免疫系統出現缺陷或受到抑制時,母親的免疫系統會對來自女兒血液里的淋巴細胞缺乏識別,把女兒血液里的淋巴細胞當成友軍。
此時外來的免疫活性淋巴細胞,在母親體內遷移、增殖,反客為主,進而攻擊母親的免疫系統及器官組織,導致TA-GVHD。
02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于幸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后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未幸存者已無法發聲。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
與幸存者偏差類似,數據的篩選還導致 “伯克松悖論”,以及電話民調偏差等。
03
粉塵爆炸
粉塵爆炸,指可燃粉塵在受限空間內與空氣混合形成粉塵云,在點火源的作用下,粉塵云快速燃燒,會引起溫度壓力急驟升高的化學反應。
粉塵爆炸多發生在制作鋁粉、鋅粉、鋁材加工研磨粉、各種塑料粉末、有機合成藥品的中間體、小麥粉、糖、木屑、染料、膠木灰、奶粉、茶葉粉末、煙草粉末、煤塵、植物纖維塵等的加工場所里。
粉塵爆炸條件一般有五個:
1、粉塵本身具有可燃性或者爆炸性;
2、粉塵必須懸浮在空氣中并與空氣或氧氣混合達到爆炸極限;
3、有足以引起粉塵爆炸的熱能源,即點火源;
4、粉塵具有一定擴散性;
5、粉塵在密封空間會產生爆炸,如制粒烘箱、沸騰干燥機都會發生乙醇、水粉塵爆炸。
04
魯珀特之淚
魯珀特之淚是熔化的玻璃在重力下自然滴入冰水中,從而形成的蝌蚪狀的“玻璃淚滴”。
魯珀特之淚有著奇妙的物理特性:淚珠本身比一般玻璃堅硬很多,能在8噸壓力下不碎,然而若是抓住其纖細的尾巴,稍微施加一些壓力,那么整顆玻璃淚就會瞬間爆裂四濺、徹底粉碎。
魯珀特之淚碎裂的原理叫做“裂紋擴展”,源于其內部不均衡的壓力:當熔化的玻璃滴入冰水中時,玻璃表面迅速冷卻形成外殼,而殼下的玻璃還仍然是液態。
等到核部的玻璃也冷卻凝結體積變小時,液態的玻璃會自然而然地拉著已經是固態的外殼收縮,導致靠近表面的玻璃受到很大的拉應力,當外部遭到破壞時,這些殘余應力迅速釋放出來,使得裂紋瞬間傳遍全體、支離破碎。
據高速攝影技術觀測,其裂紋的傳遞速度可達秒速1450米-1900米。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了
下期內容更精彩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