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季羨林原稿:“國學”漫談
作者:季羨林 編輯:上品上生 來源:《傳統文化之美》電子工業出版社 授權“讀史開眼界”刊載 轉載請一并帶走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為結合現實具體情況,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探討和分析中國愛國主義的來龍去脈;弘揚愛國主義思想;激發愛國主義熱情。是我們今天“國學”的重要任務,以上三大項,已充分說明國學的重要性。
當順乎人心,應乎潮流,“人心”,就是“潮流”。
季羨林簡介:(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聊城市臨清人,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
季羨林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2009年7月11日北京時間8點50分,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
季老的謙虛謹慎、高瞻遠矚與語重心長令人敬佩,我輩當自強不息,多汲取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自我的言行做起,共同推動國學文化的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