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習相遠”,剛才講了本性,現在談習性,也叫習慣、習氣。這個分類就很多了。一起心動念,產生了念頭以后,就是習的開始了。
下面我借用唯識學或其他領域的概念,來解釋“習”的問題,有些不是按照原來的標準定義,而是做了引申發揮。這些概念、理論本來也是輔助我們認識自己的。
一、五種基本作用
作意、觸、受、想、思,是依托覺性而來的五種最基本作用,是覺性本來具有的功能,通過后天的練習會培養出不同程度的功能。
1.作意:就是注意。比如,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注意力不在吃食物上時,就會食而不知其味。注意力不在聽某人講話時,就會聽而不聞其聲。諸位老師上課時,孩子們有時候會走神,就是注意力轉移了,他的念頭可能跑到了好玩的事情上,或者肚子餓了,等等。
2. 觸:包括身心境界的各類接觸。比如諸位看到我時,眼睛接觸到這個形象的一剎那,就是“觸”。聲音接觸到聽覺器官時,也是觸。內心的感觸,身體的觸覺,都是觸,包括了心理的、生理的。有了接觸,才有進一步的覺察和反應。
3.受:就是感受。例如冷暖、饑飽和情緒等等,身心兩方面的感受。
4.想:“心”上有個“相”,相是現象、形象,比如你想某人時,心頭會出現他的形象。想事情也一樣,心里有影像的,電視劇一樣,不過我們白天不大注意到心里這些畫面,因為注意力在外界現象上。夜里做夢時,呈現很多的畫面,就是想的作用。
5.思:分析判斷。“思”是“心”上有“田”,田是種植農作物的地方,蘿卜種這里,青菜種那里,有分類,有規劃,有安排的。這是思考的作用,有分析判斷、歸類安排的。
以上這五類作用,念頭在一瞬間就達成了。
{回復“漫談人性與教育”即可瀏覽已發專題文章}
“稿件源自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