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石先生視力一直非常好,沒有近視也沒有老花。今年3月份,他發現自己的右眼有點看不清楚,好像蒙了一層東西。一個月了也沒好轉。
到醫院檢查后,石先生驚出一身冷汗:病根居然是腦血管堵了!給大腦供血的四根重要血管,有三根嚴重狹窄,離腦中風只有一步之遙!
石先生的血管造影
為什么腦血管堵了,會表現為眼睛花?對于中老年人,如何分辨“老花眼”和腦血管疾病?
今天,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的劉尊敬主任,就來為我們講解危險的“小中風”!
01
這四根動脈,是大腦的“生命線”
1、給大腦供血的四根動脈
給大腦供血的血管,主要是頸動脈和椎動脈。
①頸動脈
左右兩根頸動脈在脖子上就可以摸到,主要供應大腦前循環。
如果頸動脈嚴重狹窄堵塞,會出現嘴歪眼斜、口齒不清、肢體無力等癥狀。
如果一根頸動脈徹底堵死了,會導致這一側的大腦半球大面積梗塞,造成意識喪失等嚴重后果。
②椎動脈
椎動脈沿著脊柱向上進入大腦,主要供應大腦后部的腦干。
腦干雖然小,但非常重要,我們人體的呼吸中樞、心跳中樞都位于腦干。一旦腦干缺血,后果不堪設想。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四根血管就是大腦的“生命線”。
但是,石先生的情況很嚴重,他的兩根頸動脈和右側的椎動脈都已經重度狹窄,只剩左側的椎動脈還能維持供血(但也已經存在輕中度狹窄)。
石先生的血管造影圖像
那么,為什么大腦缺血,會表現為眼花呢?
02
為什么腦缺血會引起眼花?
1、原因一:供血不足
眼動脈是眼球最主要的供血血管,它來自頸動脈的一個分支。如果頸動脈存在狹窄,腦組織和眼睛就會處于低灌注的狀態。
此時雖然還沒有發生明顯的細胞壞死,但是功能會有所下降,出現視物模糊。石先生就屬于這種情況。
你可以理解為夏日炎炎的天氣,不給植物澆水,葉子就蔫兒了,耷拉著。
2、原因二:血栓
另一種原因和血栓有關。眼動脈非常細,如果血管里產生了血栓,眼動脈就很容易被卡住。
這時就會出現突然的視力下降,什么都看不到了。
3、簡單分辨“老花眼”和腦缺血
視力模糊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情況,如果是衰老引起的老花眼,主要是眼睛的晶狀體調節能力變差,通常左右兩只眼睛都會退化,身體上沒有其他的伴隨癥狀。
像石先生那樣由腦血管病引起的,常常是單眼病變。同時伴隨有一側肢體不靈活、記憶力下降、認知功能下降等。
如果你也出現了類似的癥狀,一定要到醫院做相關檢查來確診。
03
“小中風”并非小事
這些癥狀要警惕
1、一過性腦缺血的癥狀表現
石先生回憶道,他在出現眼睛的問題之前,曾經出現過一次左臂抬不起來,手握不住東西的情況,1分鐘左右癥狀就消失了。后來在4月份又出現過一次。
劉主任說,這個癥狀比視物模糊還要危險,提示了“小中風”的發作。
“小中風”的學名叫一過性腦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顧名思義,指的是大腦因為種種原因發生了缺血,引起了一些腦缺血的癥狀,例如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突然聽不懂別人說話、吞咽困難、喝水嗆咳、口角歪斜、走路不穩等。
之后堵塞的血管開通了,血流恢復,癥狀也就好轉了。所以叫做“一過性”。
在舊的概念里,“一過性”是指1天之內。現在隨著研究和技術的進步,一些10分鐘之內出現的病灶,也能通過核磁等技術發現。
2、小中風一點也不“小”
劉主任強調,只要出現一過性的腦缺血,就說明這個人已經發生了腦中風。只不過這次很幸運,沒完全堵住,僥幸“逃過一劫”。
但這種運氣并不是每次都有的,一旦血管徹底堵住,造成永久性的閉塞,就成為了典型的腦中風,出現偏癱或其他功能性殘疾。
很多人因為癥狀好轉,就抱有僥幸心理,忽視了危險性。
劉主任提醒:癥狀很輕微,但疾病不輕微。如果出現了這些可疑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04
兩個小測試
發現小中風蛛絲馬跡
1、自測隱匿的肢體無力
劉主任教我們做兩個簡單的測試,可以發現自己的手是否出現了隱匿的無力。
測試1:
站立,雙手向前舉起,與肩同高,堅持一會兒。如果存在胳膊無力,就會發現一側胳膊很快就慢慢往下沉,維持不住。
測試2:
伸出兩根手指,試圖夾住一張紙。左右手都要試一下。當腦血管有問題時,手指的精細活動和力度也會受到影響。
用哪兩根手指都可以,因為腦血管疾病一般對應的是一大片軀體,很少單獨引起某一兩根手指不靈活。關鍵左右手要用相同的手指,這樣才好對比。
2、改掉壞習慣,預防動脈硬化
在預防動脈硬化的問題上,劉主任特別強調要遵醫囑服藥。比如,有的人說自己“吃藥了”,但事實上醫生讓他吃2片,他只吃1片。劑量不達標,就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另一方面,劉主任強調了睡眠的重要性,一定要把睡眠改善好。長期睡眠不好,不僅精神差,血壓、血糖也容易波動。有大量研究[1]表明,失眠與心血管疾病、腦動脈硬化、頸動脈硬化都存在密切聯系。
參考文獻
[1]錢呈敏,張玲,燕海霞.睡眠障礙與動脈硬化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6):18-19+
22.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18.3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