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腫瘤專家稱90%的腸癌都由息肉惡變導致,那么大腸息肉應該怎么預防呢?大腸息肉發現后怎么治療呢?
大魚大肉好生活,
引來大腸里的壞息肉
長在腸管內面的“肉疙瘩”
大腸可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五個部分。大腸息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的總稱,就像長在腸管內面的“肉疙瘩”。
大腸息肉包括腫瘤性贅生物和非腫瘤性贅生物,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并不容易區分,在未明確病理性質前都可以稱之為息肉,因此,臨床上所謂的大腸息肉并不說明息肉的病理性質。
通過腸鏡檢查,可在鏡下看到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息肉。小的只有幾毫米,大的可有數厘米;外形上有的長得像蘑菇,有的像桑葚,有的像突出的小山包;數量上可從 1 個至數個不等,甚至整條腸子都是。
很多時候,腸道內即使長了息肉,身體沒有任何異常癥狀,許多人是在體檢時才發現。
至少90%大腸癌從息肉演變而來
不同息肉癌變幾率不相同
增生性息肉:最常見的一種息肉,是正常黏膜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屬良性病變,癌變率就很低。
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腸黏膜長期受慢性炎癥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樣肉芽腫,往往多見于結腸炎患者。
管狀腺瘤:起源于直腸或結腸的良性息肉被稱為腺瘤,并可進展成為癌變腫瘤。腺瘤十分常見,尤其是在50歲之后。此類息肉癌變率約1%-5%。
絨毛狀腺瘤:較少見,多為單發。以直腸最常見,其次為乙狀結腸。此類息肉癌變率較高,較管狀腺瘤高10倍以上。
混合狀腺瘤:這類癌變率介于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目前研究表明,95%以上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癌變而來的,腺瘤性息肉已被公認為大腸癌的癌前疾病。
內鏡下小手術就可以切除,
但要注意復發風險
三大常見問題
Q1:大腸息肉如何“潛伏”?
多數大腸息肉患者可無任何臨床癥狀,一直默默無聞 “潛伏”在我們的身體內,不易被察覺,即使出現腹脹、腹瀉、便秘等消化道癥狀,也因癥狀較輕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視。
部分較大的息肉可引起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粘液或粘液血便等腸道癥狀,但偶有腹痛,極少數患者可出現長期便血或貧血、大便時有腫物自肛門脫出等癥狀。
Q2:查出息肉何時復查?
推薦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結腸鏡篩查時間是3年;臨床上通常根據結腸鏡病理檢查結果、切除完整性、腸道準備、健康狀況、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來決定復查時間;對于低中風險息肉切除術后復查時間建議在1—3年內。
有下列情況時建議短期在3—6月內復查一次腸鏡:
腸道準備欠佳,未能達到高質量腸道準備,影響檢查視野;
各種原因導致上次未能完成全結腸檢查;
一次切除息肉總數超過10個;
大于1cm的廣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
大于1cm絨毛息肉伴重度異型增生;
息肉已局部癌變未達黏膜下層或超過黏膜下層不愿追加手術切除時。
Q3:哪類人群易被“盯上”?
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
有腸炎疾病史;
有長期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粘液血便史;
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術后、膽道疾病、糖尿病史;
有下腹部放療史;
息肉的發生也與低纖維飲食、長期吸煙飲酒、高齡等因素相關。
預防腸息肉,從以下方面著手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煙和酒是極酸的酸性物質,酒精刺激會加重息肉的刺激,長期吸煙喝酒的人,極易發生腸息肉,因此戒煙限酒,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有助于預防腸息肉的發生。
2.把好飲食關
保持飲食清淡,應多吃蔬菜水果等纖維素豐富的食物,避免因低纖維素導致便秘習慣,同時,少吃加工肉制品,可有效減少息肉的發生。近年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等一些藥物可能有助于預防息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