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重提一下,在一個人心理世界的發展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務。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點,相應的任務。譬如說發展到一歲階段的孩子,依戀關系很重要,嬰兒和母親之間的紐帶的聯系是發展依戀關系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依戀關系以后就不存在或不重要,大了以后我們要從屬于一個團體、一個單位,依戀關系是貫穿我們一生的。而發展到第二~第三年階段,這個階段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自主性和慚愧、分離和獨立,是這個階段主要的任務。同樣的道理,這個問題也是貫穿于我們一生。而到了俄狄浦斯期,三角關系展現出一個倪端,并開始繼續。
再說到依戀關系,是第一年著重發展的關系。如果孩子失去了母親,會感到內心很痛苦,覺得被拋棄了。換句話說,就是因為他被拋棄了,失去了對母親的依賴,使他感覺到依戀關系的重要性。對于成年人來說,依戀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了,成年人的依戀關系和孩子的依戀關系是不一樣的,但失去仍然會痛苦。正是一種負性體驗證明了依戀關系的重要性。
同樣的道理,拿肛欲期的重要任務,自主性、獨立、羞恥,這種階段,孩子要發展出自我獨立的自豪感,比如說能夠站立、行走,甚至毀壞一種東西,有一種驕傲感。同時,因為自主性的發展要與母親分離,但依戀仍然存在的。我們看到獨立自主性的發展,是從肛欲期才開始,而隨之在人的一生中是始終存在的,是連續的過程。
再舉個例子,獨立或者和母親的分離使得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更具自主性,中國有句古話“三十而立”,能夠獨立出來,有自己的家庭等。三十歲才立,這個和兩三歲的獨立是很相似的,只是以另一種方式表示。再如一個年輕人要離開母親去上學,這就要面臨一個分離的問題,這和早年的獨立是一樣的,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也就是如我們前面說的,獨立的過程是貫穿一生的。
所以說,Freud之后的心理學家往往不是用“階段”來描述這一過程,因為階段必然要有開始、過程和終結。這個不符合心理學發展的存在特點,而心理的發展是不會終止的。例如克萊因她就用“位置”來替換“階段”這個詞,因為位置是可以變化的。還有安娜·弗洛伊德也不說階段,而是說發展的一條線索,是一直存在于人生的發展階段的,隨著個體的發展在持續的,這就是區別。
換句話說,我們要這樣理解問題。到了俄狄浦斯期,我們前面談到的任務仍然在延續,依戀、獨立等仍然存在,但在俄狄浦斯期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孩子發現在自己和母親之間還有父親的存在,也就是父親、母親、孩子的三角關系,在這個階段尤為突出。所以說,在每一個心理發展的時期,新的心理學任務會出現,而既有的將會繼續發展。譬如俄狄浦斯期,三角關系的出現,孩子發現在他和母親之間還有父親的存在,他們的關系更緊密,這會讓他嫉妒。但之前的問題仍然存在,如分離、焦慮、獨立成為個體會繼續,會通過另外的形式表現出來。
生活比理論復雜得多得多。我們每個人天生被賦予了性別,男孩兒或女孩兒,但性別的認同是心理學發展的過程,譬如說一個男孩要成為一個男人,必須要有男性性取向,以及心理學發展的過程成為一個男人,這是兩個不同的話題。我們知道,作為生物體我們都有染色體,男性是XY,女性是XX,男性和女性天生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說作為一個人的性別認同或取向,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一個男人在心理學上認為自己是一個男人,才是一個男人,女人也是。不僅是性別的,還有心理的。男嬰和女嬰生下來是不一樣的,這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但是每一個女嬰或男嬰都會有父母,都會有不同的認識和三角關系存在,每個個體都會不一樣。
就依戀的角度來說,獨立和自主、羞恥的任務來說,男孩和女孩是一樣的。到了俄狄浦斯期,有點差異,因為出現了性別的差異。作為男孩子來說,是成為男人還是男孩,對于女性來說,是成為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女性還是什么。我們把三角關系稱之為俄狄浦斯心理結構,這個結構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是適用的,只是要區別。
舉例來說,一個男青年來就診,我們會感到好奇,在這個男青年的經歷中,他的父親、母親是怎樣的形象,他又是如何來看待自己的??赡芩母赣H是缺失的,他經常不在,在他的腦海中沒有一個好的父親的形象。再例如,這個男青年的父親嗜酒、毆打家人,男青年很難對父親的形象做認同。
這個三角關系是,父親、母親、自己的形象是什么樣子的。這個圖里面所展現的是,父母形象和自我形象及其關系。我們要調查,而不要過早地下結論?;颊邅砹?,我們會好奇,他的父母是什么形象,他是不是得到了父親的關照,在他的腦海里有沒有一個好的父親的形象,舉個例子來說,是不是小時候沒有母親,或者有一個代替母親形象的人來照顧他,如鄰居、阿姨等,讓他感覺到母親的愛的存在。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治療中去調查的。通過他對于父親形象的理解,來塑造對自我形象的認同。比如所,他有沒有一個好的父親,把他引入到男性的生活圈,告訴他作為一個男人是什么樣子的。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關于他自己的一個形象開始塑造出來,他會塑造出一個關于自我的形象。譬如,我要成為一個像母親或鄰居阿姨一樣的女人,或成為像父親或叔叔一樣的男人,有了這樣一種認同,就會形成對自我的一種認識。總的來說,這三個位置是需要三種心理學的形象來灌注,我們要看在心理學中是如何用這三種形象來灌注的。
生活是很復雜的。如一個男性的患者看起來是男性的,但是心理學上沒有認同什么樣的男性才是男性,什么樣的心理特質才是男人的心理特質,對于男人的認同是沒有的。比如一個外表看起來是女人的人站在面前,但你看不到她女性的身份認同,她沒有作為一個女人要去吸引男性的女性特質,實際上來說,她周圍的人也沒有認為她是女性,這種情況可能有這樣的心理學發展的特點。例如,一個妓女的孩子,因為不接受作為母親的妓女的角色,會排斥成為這樣的女性,她可能會對男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感興趣,她可能會成為一個同性戀,直到有一天,有一個男人出現在她的身邊,這個男人幫她發現她是一個女人、可以養育孩子、可以去愛,當一個男人幫助她發現這些的時候,可能她才能成為一個女人。
當我們問患者,總要問這幾個問題:父親是什么形象,母親是什么形象,她自己的性取向又是什么樣子的?而這三者形象的形成是由個體經驗決定的,比如說,很可能母親的形象并不是她的親生母親,而是外婆、祖母、阿姨等,因為很可能她的母親生下了她,但是并不喜歡她,沒有給她母愛。在她腦海中扮演母親的人是奶奶、姑姑、阿姨等。
環境的影響是有道理的,但關鍵還在于我們個體如何去內化環境的影響。有這樣的情況,一個男性成長在男人的環境,但在內心深處他深深地覺得自己是一個女性,他和女性在一起更自如、更放松。
舉例,一個青春期女性來了第一次月經,她知道她會開始成為像她母親這樣的女性,但是她不想成為這樣的人,然后她開始得了厭食癥,挨餓,讓自己瘦下去,失去女性的第二性征,這樣做,是因為不想像母親的性別進行認同。
青春期是俄狄浦斯期性別認同的另外一個版本,仍然存在性別認同的問題。對于神經性厭食癥的患者,性別認同存在困難,無法認同自己是女性或男性。在精神發展的過程中,退回到了俄狄浦斯前的階段,分離焦慮、依戀、獨立、權利斗爭等,厭食癥患者的動力學理解就是這樣,她沒有辦法進行性別認同,而退回到了俄狄浦斯前的階段。
俄狄浦斯期的三角認同,是多方位或多元的。有這樣的基本規律,男孩更傾向于向父親認同,女孩更傾向于向母親認同,可能并不一定是父母,可能是哥哥、鄰居等。這是一方面,女孩子同樣可以向父親認同身上的某些特質,男孩子可能向母親認同,這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并不是簡單的一個過程。
關于俄狄浦斯期的發展,從孩子的角度是認同的問題,而從父母親的角度來看,就是父母有沒有幫助孩子完成這樣的一個任務,父親有沒有幫助女孩子完成你將來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女孩子,父親也在其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們知道在俄狄浦斯的故事中,俄狄浦斯殺父娶母,但可能這只是故事的一個方面。比如在生活中,可能是父親殺死了孩子,父親應更多的鼓勵與欣賞,讓孩子進入到男人的世界中,心理上成為男人,然而父親嫉妒孩子,因為孩子比自己更帥、更強壯,可能會貶低、毆打孩子。換句話說,我們看俄狄浦斯的關系時,不僅要從孩子的角度,也要從父母的角度來看這段關系。
備注:本文來自中德班理論課錄音稿,講者是我的德方老師Hermann Schultz。
(整理:王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