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最原始的動力,因為人類有一群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激勵我們的原始祖先逐步脫離猿類。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為,使人們學會從簡單模仿到更復雜的模仿,由此逐漸發展了語言、音樂、藝術、使用工具等等。這是人類進步的最偉大之處之一。
腦中的神經元網絡,一般相信是儲存特定記憶的所在;而鏡像神經元組則儲存了特定行為模式的編碼。這種特性不單讓我們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執行基本的動作,同時也讓我們在看到別人進行某種動作時,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動作。
鏡像神經元是20世紀末由意大利帕爾馬大學首先發現的,這個發現證明在猴腦存在一種特殊神經元,能夠像照鏡子一樣通過內部模仿而辨認出所觀察對象的動作行為的潛在意義,并且做出相應的情感反應。這個發現在一經公布,立即在全世界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科研人員把這樣一種具有特殊能力的神經元,稱作“大腦魔鏡”。
在意大利帕爾馬,15年前的一個夏天,一只猴子坐在專用試驗椅上等著吃中飯的研究人員回來。一根細小的電線已經植入了猴子負責運動的大腦區域。當猴子每次抓或移動實物時,其大腦區域的一些細胞就會興奮起來,為此,監控器還會記錄一個聲音:啵哩———破,啵哩———破,啵哩———破。一位畢業生手上拿著一個冰淇淋球進來了。猴子盯著他。之后,令人驚奇的一幕發生了:當學生將冰淇淋球放到他的嘴唇邊上時,監控器聽到了一個聲音:啵哩———破,啵哩———破,啵哩———破。
阿爾比布提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鏡像神經系統可能受到損害,以至于不能識別自己的動作和語言。這些患者把自己說出的話當作另一個人說出的,從而產生幻聽。
約瑟夫等人對自閉癥患者的大腦皮層厚度進行了測量,發現這些患者的鏡像神經元所在的皮層要比正常人薄,而且病情越重,這部分皮層越薄。
桑頓認為自閉癥的形成與嬰兒時期受到的干擾有關。這種環境干擾可能是電磁輻射。處于發育階段的嬰兒的鏡像神經系統對電磁輻射十分敏感。
人類大腦有若干鏡像神經系統來專門傳輸和了解別人的行動和意圖,以及別人行為的社會意義和他們的情緒。鏡像神經元不是通過概念推理,而是通過直接模仿來讓我們領會別人的意思。通過感覺而非思想。
根據前面的理解,我們現在能理解了以下幾點:
1、兒童愛模仿的及原因
鏡像神經元也為人們觀察兒童學習的過程提供了線索。華盛頓大學的安德魯·梅爾索夫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剛剛出生僅幾分鐘的嬰兒,在看到大人伸出舌頭時,就能做出同樣的動作。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人類兒童都喜歡模仿。安德魯教授說,兒童的鏡像神經元使他們能夠觀察其他人的動作,并模仿看到的東西。
2、圍觀世界杯,球迷為何會集體“癲狂”
世界杯中,球迷們會為自己的球隊勝利集體起舞狂歡,也會為自己的球隊失敗而集體哭泣宣泄。奧地利研究人員日前發表研究公報稱,鏡像神經元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人們觀察到的場景與自身的過往經歷越相似,鏡像神經元就越活躍,尤其是當這些場景與運動神經的活動相關的時候。所以,球迷往往會有下意識的“從眾”行為:球隊贏了就集體狂歡,輸了就集體哭泣。
對那些“真球迷”而言,鏡像神經元還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讀懂”球賽。對比實驗顯示,在觀賽的時候,那些“真球迷”能夠更好地預測球路走向,此時,他們的鏡像神經元比那些“偽球迷”更活躍。
3、小時候是受虐者,長大后很容易成為施虐者
鏡像神經元不是通過概念推理,而是通過直接模仿來讓我們領會別人的意思。通過感覺而非思想。
4、NLP通過模仿對方的行為讓對方來喜歡你的技巧
5、借助工具的模仿效果更明顯
費拉里在猴子的大腦皮層中鑒別出又一類鏡像神經元:工具反應鏡像神經元。當猴子看到實驗人員手持工具,比如桿子或鉗子時,這類鏡像神經元的反應十分強烈,而當實驗人員徒手做動作時則沒有這樣強的反應。
不知道當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后會有何啟發,反正對我的啟發挺大:一是言傳身教,行勝于言。父母教育孩子不僅僅要說,更要去做。二是小時候是受虐者,長大后很容易成為施虐者,所以棍棒教育不能提倡,適當懲罰可以,但是要用法得當,最好是說服引導。三借助工具的模仿效果更明顯,如果想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應該讓孩子從模仿開始,雖然孩子不懂這個動作是什么意思,可卻深深的藏在了潛意識里,當他理解的時候自然就會激發起對閱讀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