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發袒肩的匈奴人
歷史上的匈奴從來都沒形成一個完整的民族,他們祖居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的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是極其強大的游牧民族集團。我們最早對匈奴的印象可能來源于:嬴政遣蒙恬,發兵30萬,北擊匈奴,奪取了肥沃的河套地區。這是中國統一之后,第一個切切實實危害中華民族的游牧集團。匈奴始終夢想著攻入中原,在之后的百年歷史里,涌現了大量了漢民族杰出人物,如漢武帝、曹操、劉裕等,他們成功抵御了外族入侵中華。只可惜后來司馬炎選了個智障兒子,導致大約距秦王嬴政抗擊匈奴500年后,匈奴人劉曜舉兵滅亡西晉,成為了第一個成功滅亡中國的外族游牧集團。千年惡例從“曜”始!
那么這樣一個曾經雄踞歐亞大陸,征服歐洲,威脅亞洲的強大游牧集團是從哪里來的呢?
第一種說法是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當然這在我看來是不可信的,各國文化中,統治者經常會吹噓自己的祖先是某名最強大的征服者(如鐵木真被中國歷史學家吹成一代天驕),或者把某位最強大的民族說成具有共同祖先一樣。而且據考古發現匈奴可能是從西伯利亞遷徙而來的部落聯盟。根據DNA分析測定,匈奴人與古漢人沒有血緣關系。后來的民族大融合,漢人與匈奴通婚卻極少,匈奴對漢民族的血統影響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判斷第一種說法不能讓人信服。
淳維人
第二種說法是斯基泰人(白種人)的一個分支,中國《史記》、《漢書》中稱之為“塞”或“塞種”、尖帽塞人或薩迦人,是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3世紀位于中亞和南俄草原上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之游牧民族。在蒙古草原及大漠地區部落結合而成的集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種說法可信度高,得到了一定的科學支持。同時也解釋了匈奴人與古漢人在外貌是的巨大差異。匈奴是白種人還是黃種人,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定性,但這也側面證明了第二種說法,白人與古代蒙古地區黃種人結合,久而久之形成了匈奴獨有的種族。
斯基泰人
那么,這個人口曾打到300萬,疆域面積600萬平方公里席卷亞歐的古代超級大國是怎么退出歷史舞臺的呢?
在我看來,匈奴沒有像后來的蒙古游牧民族,及滿清游牧民族一樣形成獨特的民族流傳下來。主要有3點原因:
一、沒有文化認同感及文明制度。匈奴在強勢時期,沒有像蒙古,滿清那樣創造自己的文字。所以傳統文化不能保存,文明的制度確立不了。只靠口口相傳的東西,沒有制度文化約束。其結果是崇尚野蠻的武力,只想著靠暴力爭取社會資源。幾乎每一次單于的確立都是一陣血雨腥風,內耗嚴重。”上帝之鞭“阿提拉創造了一個空前強盛的匈奴帝國,但他一死,他的部下為了爭奪帝國繼承權互相攻伐,匈奴帝國從此走向沒落。這樣的野蠻集團一碰到先進的民族,很容易被同化。實際上,后來的匈奴人確實被當地同化了,一部分在歐洲匈牙利等地,另一小部分在亞洲。
二、沒有取得過決定性勝利。早在強大的冒頓單于時期,以40萬大軍圍困劉邦七天七夜。后周勃率大軍趕到,再加上陳平重賄大閼氏(皇后),美女一吹枕邊風,讓劉邦逃出白登山。后面幾百年,在漢武帝的打擊下,威脅漢朝北方的匈奴逐漸沒落。阿提拉在進擊歐洲是,沒有拿下意大利,后不久死去。國家分裂,也走向末路。而滿清、蒙古卻建立了吸收了文明,在中國建立了統一服政權,其結果顯然是不一樣的。
匈奴騎兵
三、環境變化。2000年前,氣候開始逐漸干旱起來。公元46年,匈奴旱蝗頻發,大大打擊了匈奴人的生產力,生存空間被壓縮,戰斗力便大不如前,隨后戰爭失利。這種惡性循環迫使一部分投靠漢朝,久而久之被包容萬象的漢文明同化。另一部分遠走漠北,消失在歷史中。
匈奴人后裔
前面所說的劉曜便是匈奴人最后一次在歷史登臺亮相。如今,匈奴早已不見蹤影,他們的血統也極少保存下來。有的后裔在歐洲,如匈牙利人,有的匈奴后裔成為中國居民之后,逐漸改為漢姓。其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陜西、山西、山東和福建等地。蘇州、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蘭州市榆中金崖鎮、浦江縣鄭宅鎮后路金村的等地的金氏,文登市叢氏-傳說皆為匈奴金日磾的后裔。由此看來文明被野蠻入侵是不可能長久的,人類實在在進步,這種使文明倒退的靠掠奪生存的種族總將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