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橋梁工程之中,通常采用的基礎有擴大基礎、樁基礎、沉井基礎等
配圖
1、擴大基礎:
擴大基礎是將墩臺及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由其直接傳遞至較淺的支撐地基的一種基礎形式,一般采用明挖基坑的方法進行施工,故又稱之為明挖擴大基礎或淺基礎。其主要特點有:
(1)由于能在現場用眼睛確認支撐地基的情況,因而施工的質量較為可靠;
(2)施工時的噪聲、振動較小,環境污染較小;
(3)與其他類型的基礎相比,施工所需的操作空間較小;
(4)在多數情況下,比其他類型的基礎造價少、工期短。
擴大基礎施工的順序是先開挖基坑,對基底進行處理(當地基的承載力不滿足設計要求時,需要對地基進行加固處理),然后砌筑圬工或者立模、綁扎鋼筋、澆筑混凝土。其中,開挖基坑是施工中的一項主要工作,而在開挖過程中,必須解決擋土與止水的問題。當土質堅硬是,對基坑的坑壁可不進行支護。
配圖
2、樁基礎
樁是深入土層的柱形構件,其作用是將作用于樁頂的荷載傳遞到土體的較深處。根據不同情況,樁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照成樁方法對樁進行分類,并分別敘述其不同的施工方法。
(1)沉入樁。沉入樁是將預制樁用錘擊打或者振動法沉入地層至設計要求的標高。預制樁包括木樁、混凝土樁和鋼樁。
(2)灌注樁。灌注樁是在現場采用鉆孔機械(或人工)將地層鉆挖成預定孔徑和深度的孔后,將預制成一定形狀的鋼筋骨架放入孔內,然后在孔內灌入流動的混凝土而形成樁基。
(3)大直徑樁。一般認為,直徑在兩米五以上的樁可稱為大直徑樁。
3、沉井基礎
沉井基礎是一種截面和剛度均比樁大的多的筒狀結構,施工時在現場重復交替進行沉井構筑和開挖井內土方,使其沉落到預定支撐地基上。沉井基礎的適宜下沉深度一般為10~40m。
配圖
4、管柱基礎
管柱基礎因其施工的方法和工藝相對來說較復雜,所需的機械設備也較多,一般的橋梁極少采用這種形式的基礎,僅當橋址處的水文地質條件十分復雜,采用其他的基礎形式不能奏效是,才使用這種基礎形式。因此,對于大型的深水或海中基礎,特別是深水巖面不平、水流流速大的地方采用管柱基礎是比較適宜的。
5、地下連續墻
地下連續墻是用膨潤土泥漿進行護壁,在防止開挖壁面坍塌的同時,在設計位置開挖一條狹長端圓的深槽,然后將鋼筋骨架放入槽內并灌注水下混凝土,從而在地下形成連續墻體的一種基礎形式。地下連續墻有墻式和排柱式之分,但一般多用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