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奇書《圍爐夜話》經典12句:
1、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
譯文:一個人品行不高,是看不透一個利字,學業上沒有進步,總是丟不掉一個懶字,人到無求品自高,德以化人,財勿累己。
2、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茍且處,便為鄉黨仰望之人。
譯文:讀書、做學問不在于天分高低,只要能勤學好問,細心觀察,勤于思索,自然有通曉的那一天。立身處世,不要害怕自己的出身低微,只要忠誠厚道,行為有責,不違背道義,也會成為令人敬仰的人。學貴有疑,人貴有德。
3、孔子何以惡鄉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一假面孔;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人心腸。
譯文:孔子為什么厭惡那些外表忠厚而內心狡詐的人,只因為那些人表面看起來忠厚廉潔,實不過是偽裝的面孔,孔子為什么厭棄那些品行鄙陋的人,也是因為那些人得失心太重,總愛斤斤計較。目光短淺,難成大器。
4、打算精明,自謂得計,然敗祖父之家聲者,必此人也;樸實渾厚,初無甚奇,然培子孫之元氣者,必此人也。
譯文:過于精打細算,毫不吃虧的人,自以為得計,但是敗壞家業,多是這種人,待人處事溫和,渾厚質樸,剛開始看不出有什么特別,但能夠培養好子孫,精明敗家,樸實振家。
5、心能辨是非,處事方能決斷;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污。
譯文:心能明辨對錯,處事才不會猶豫不決,做人不忘廉恥,自然不會有卑劣行徑,人應該知道哪些事可以做,那些不能為。
6、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來;仁有假人,義有假義,可知“仁義”兩行,不無奸惡人藏其內。
譯文:忠誠到了盲從的地步,就是“愚忠”,孝順到了愚昧地步,就是愚孝,忠孝兩個字,不是那些所謂聰明人能夠做得來的,同樣,也有假仁假義,那些所謂仁義之士其中,也藏著奸險小人。仁義是立身之本,但要辨別愚忠,識破忠奸。
7、權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云過眼,已立見其消亡;奸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譯文:喜歡玩弄權勢的人,即使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也作威作福,濫用職權,哪知人生就像浮云,轉身即逝,奸詐邪惡的小人,喜歡無事生非,豈知舉頭三尺有神明,不會任其顛倒是非,胡作非為。
8、自家富貴,不著意里;人家富貴,不著眼里,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
譯文:自己家里富貴,不會刻意炫耀,別人家有錢,也不心生嫉妒,這才算有胸懷和氣度,古人的忠孝,是發自內心,而不只表現在行動上,今人忠孝,時刻掛在口頭,,這又是何等氣量。人應該富貴無以動,忠孝記心間。
9、大丈夫處世,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
譯文:正直的人,不會假公濟私,趨避厲害,有節操的學者,更會注重寫書的精準詳盡,以此作為治學準則。處世辨是非,平正貴精詳。
10、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
譯文:能在別人遇到困難時候,幫助脫離苦難,就如同在世的菩薩,能不受世俗束縛,超脫之外,也能稱之為大英雄。心存善念,脫身俗情,自我完善。
11、氣性乖張,多為夭亡之子;語言深刻,終為薄福之人。
譯文:性情脾氣怪癖暴躁,多半是短命之人,講話總是尖酸刻薄,終究也會福分淺薄,待人宜和,言勿尖刻。
12、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污,無足有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難期有成矣。
譯文:一個人立志要高遠,志向不高,就容易被流俗影響,不會有什么作為,野心不能太大,野心太大就會放棄切實可行,追求遙不可及的夢想,這樣也就難有大成就。一個人要胸懷大志,但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