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事關我國經濟與航空發展的號召與部署,有兩個關鍵點,第一,低空經濟被認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新時期國家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組成部分,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為航空發展指明了新的應用領域與方向,意義非凡;第二,低空經濟的主角是“航空”,核心活動是“飛行”,提出發展低空經濟,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全航空產業的大發展,其意義堪比“大飛機”與“兩機專項”,其影響與作用甚至更為深遠。
何為低空經濟?低空經濟是一個經濟概念,是描述一種經濟形態的專用術語,即以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帶動相關領域發展、取得經濟價值的一種綜合性經濟形態。“低空”是空域高度范圍的一個界定,按照我國空域劃分,從地面起,真高1000米以下的大氣高度范圍為“低空”。
所謂空域,是指地球表面以上可供飛行的空間;國家空域具有主權性、公共性、安全性和經濟性;而“真高”即真實高度,指飛行中的航空器和它正下方的地面之間的垂直距離。
低空飛行的主要航空器為直升機、小型飛機和各式各樣的無人機等。也就是說,在1000米以下、依靠適用于這個高度范圍的各式航空器開展的飛行活動構成了低空經濟的核心活動。無低空飛行,就無低空經濟。無低空航空器,就無低空經濟。
但是,既然低空經濟是經濟概念,是一種經濟形態的表述,它必然要落腳到經濟上。因此,低空航空器是經濟活動的平臺,低空飛行是經濟活動的載體,其本質作用是助力創造經濟價值,而不是“為飛而飛”的無功利飛行。
故而,對于低空經濟形式的典型表征是:行業(應用)+航空(飛行)。諸如“貨運+航空”“農林+航空”“醫療+航空”“通勤+航空”“旅游+航空”“體育+航空”“電力+航空”“環保+航空”“研學+航空”等等,不一而足。
所有需要低空航空的行業與應用主體,在應用低空航空后產生的經濟增值的總和就是低空經濟的價值。
發展低空經濟需要多要素支撐,最重要的五大要素是:市場、空域、政策、技術、安全。技術與安全要素,既體現在適用產品上,又體現在管理與服務中。
通用航空與低空經濟是什么關系呢?首先,通用航空與低空經濟的概念屬性不同,通用航空是指在民用航空中除開以航線/航時基本固定、由航空公司運營、面向社會和全體民眾提供為特點的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全部民用航空活動。
換言之,通用航空和公共航運是民用航空運輸業的兩個組成部分。通用航空涵蓋非公共航運的客貨運輸和林林總總的各種作業航空。近年來,隨著無人機的蓬勃發展,在通用航空領域無人機的應用成為一個獨特的“中國現象”。鑒于通用航空的空域、航空器品種和主要應用場景,與低空經濟的要求高度契合,可以認為通用航空是低空經濟飛行活動的主體。
那么,“臨空經濟”與低空經濟又是什么關系呢?二者同為經濟概念,區別在于臨空經濟是針對航空港(機場)所在地區和相鄰地區以及空港走廊沿線地區而言的,是一種特殊的產業園區經濟。隨著航空運輸業的日益繁榮,由于航空運輸的巨大效應,促使這些地區出現生產、技術、資本、貿易、人口的聚集,從而形成多功能經濟區域,由此帶來的經濟活動和產生的經濟價值就稱為“臨空經濟”。
其主要構成有:以機場為核心的航空城經濟,以中樞機場為門戶帶動的區域經濟,包括保稅倉儲、物流中轉、物流配送、國際采購、展覽展示、加工出口以及其他保稅延伸產業集群以及與空運、航空相關的產業集群。
可見,在空域使用上,臨空經濟并非僅限于低空,臨空經濟并不等同于低空經濟,但其產業屬性與低空經濟相近,產業內容與低空經濟多有交集,其延伸更與低空經濟交融。與臨空經濟同樣具有區域經濟特征的低空經濟,理應與所在區域的臨空經濟區建設,統籌規劃,協調推進,無縫銜接,實施最大程度的資源共享與融合發展。
低空經濟的構成內容有哪些呢?大體有五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應用。應用的提出源于經濟活動的需要,以航空至其他交通工具難達之處、難及之時(也就是常說的應用場景),從而加快節奏、提升效率、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應急排難等。凡有需要航空的行業,均應將航空納入發展規劃;凡能提供航空服務的運行者,均應與用戶或潛在用戶建立密切合作關系。就經濟活動主體而言,或擴建業務板塊而自營,或購買服務而聯營,“用航空”“用好航空”是新手段、新工具,也是低空經濟的主導內容。對于“航空”而言,應用是根本,應用是硬道理,應用才有經濟增值。不斷擴展應用場景,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部分是飛行。如上所說,沒有低空飛行,就沒有低空經濟。在飛行內容上,低空飛行可與通用航空大體劃等號;也與上述的“應用”內容高度疊印。粗略地分,有生產作業類、定制服務類、救助應急類、文化消費類等。根據不同的飛行特點,圍繞“飛起來”“用起來”“能落地”的基本需要,制定政策,改善設施,使飛行活動得以順利、安全、成本可控地進行。
第三部分是制造。專指低空航空器制造,如前所述。其中最能體現低空經濟特點是各種無人機,包括高效作業無人機、電動貨運無人機、商業載人無人機等,其中具有垂直起降功能的無人航空器不僅是發展熱點,還有望在城市空中交通(UAM)和更廣泛的先進空中交通體系(AAM)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航空制造業的新賽道、新品種和新經濟增長點。
第四部分是保障。包括低空空管、通訊導航、氣象服務、油料/電力供給、通用機場、飛行營地、直升機起降點、飛行服務站、無人機飛行信息系統、無人機監管與反制系統以及維修業務等。其中,維修業務具有多重屬性,既是保障工作,又是能夠直接產生商業價值的環節。依托國內航空制造能力,可以形成維修、改裝、拆解業務閉環,延伸相關產業鏈,推動低空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
第五部分是服務。指主要由低空飛行及各種應用而激發產生的服務業務,如訓練、會展、教育、科普、傳媒及租賃保險、中介代理等。其中有傳統的服務,也有獨具特點的新式服務。
低空經濟是立體經濟。從2維擴展到3維,這是不言而喻的立體化。其中的關鍵在于,要根據國情,實質性地進一步改革空域管理,將空域真正作為如土地、如海洋一樣的資源對待,特別是屬于領空的空域,更是國家的寶貴資源,不用起來,實在可惜。要在充分的使用中,實現“安全”,而不是抑之不用,去求得所謂的平安無事。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安全觀”。
現在,中央發令了,那就從千米空域著手,解放之、善待之,闖出一條有效利用低空空域的路子,讓低空“熱鬧”起來,讓低空經濟這個新興產業真正興旺發達起來。但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對國家領空安全的維護和飛行活動的安全,這是低空飛行能否贏得公眾信任、立體經濟能否發展起來的關鍵;要按照放管結合的方針,通過法規制度建設,以及落實安全性各項工作要求,為低空經濟發展構建起堅實的安全運行基礎。
低空經濟是區域經濟。基于小航空器、小規模、小范圍、短航線、多元企業、定制/分散應用等特點的低空經濟,不同于大規模、大范圍、一舉(布局)而定始終的公共航空運輸與高鐵等,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靈活性特點。中國之大,各地域特點鮮明,發展水平差異甚大,在地域經濟中對于航空應用會呈現各不相同的應用場景。根據各地不同需求,融進不同樣式的航空元素,使地方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則是各地域低空經濟規劃與發展的共同目標。
唯其源于地域,更具個性,更顯靈活,也更有生命力。但即便是小“飛機”,飛得也足夠快,小小的地域難以彰顯“飛起來”的優越性,始于區域規劃的低空經濟走上“區域聯動”的大格局,當為必然趨勢。
低空經濟是協同經濟。沒有哪種經濟形式,如低空經濟這樣,擁有與生俱來的協同性。發展好它,也就要求擁有高度自覺的協同精神與良好的協同模式,包括上下(政企)協同、軍民協同、空地協同、用(戶)服(務)協同等,構成全方位、全鏈條、全要素協同。
低空經濟所帶動與影響的產業,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尚未充分放開發展的極少數產業之一,集中表現在通航產業發展緩慢而分散,但同時,低空經濟與通航產業又極具發展潛力,現在到了大力激發和加快發展的歷史階段了,首當其沖的是政府、工商界、社會團體的大力協同。
在發出號令之后,在強調市場對于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政府自身必須有所作為。諸如空域管理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市場需求的調研與預測,布局制造能力與基礎設施建設、低空航空器適航管理、規劃低空航線和改善空中交通管理與服務、必要的補貼與扶持政策、購買服務的手段設計等,都是政府的“事兒”,而非市場所能驅動,亦非企業所能擔責,必須是政府發力,尤其是地方政府,責任更實。從區域經濟的規劃到區域聯動,全面推動低空經濟的發展,政府層面的作用重大,做出有遠見、可操作的規劃與布局,提供有力度的政策引導與支持,創造投融資的良好環境,責無旁貸。
低空經濟是創新經濟。低空經濟是新興戰略性產業,社會各界各方都要以勇于創新的精神,研究與解決發展的現實困難與問題。航空制造企業、通航運營企業和相關產業鏈、供應鏈上的所有機構,尤應加強技術、產品與服務方式的創新,特別是無人機和新能源低空航空器研發與使用,使之成為拉動航空發展和低空經濟的新引擎。有關社團組織也應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為營造低空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建設航空文化,開展創造性工作。
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中國低空經濟新業態必將加快形成,并生機盎然地向前發展,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建設社會主義偉大強國做出重要貢獻。在此進程中,中國航空大產業也必將成長為國家的戰略支柱產業,比肩世界強者,賦力民族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