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醫科院阜外醫院院長、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以下簡稱云南省阜外醫院)總院長、胡盛壽院士帶領京昆兩地專家團隊在云南省阜外醫院成功實施由中國完全自主研發、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植入術+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左心輔助裝置又稱“人工心臟”,此次手術的成功實施,標志著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成為西南地區目前唯一一家將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植入人體并取得成功的醫院,“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將為廣大終末期心衰患者帶來巨大的福音。
接受“人工心臟”植入術的患者李先生(化名),今年60歲,有12年高血壓病史。2年前,李先生活動后開始出現胸悶、氣促。多次到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心衰,給予抗心衰等對癥治療一段時間仍難穩住病情,雖按時服藥,但活動耐量卻下降明顯,胸悶癥狀反復出現。
今年3月,李先生輕微活動或進食即可誘發出現心前區疼痛合并左上肢麻木,完善相關檢查后新增了冠心病的診斷,左前降支近端閉塞。在心臟的血管里,左前降支是最為重要的一支血管。此時的李先生不但要忍受心衰的折磨,還要忍受陣發的心絞痛,無論是心衰亦或是心絞痛都嚴重影響著李先生的生命,讓患者生活質量大打折扣。為尋求進一步治療,李先生曾在今年3月份到云南省阜外醫院就診,多次復查超聲并由超聲科專家團隊認真評估結論:左室舒張末徑80多毫米(正常成年男性左室舒張末徑應小于55毫米),左室射血分數最低僅10%(正常人左室射血分數應大于60%),經云南省阜外醫院內外科多名專家會診討論,患者診斷擴張性心肌病,冠心病、終末期心力衰竭,建議患者行心臟移植或“人工心臟”置入。
心臟移植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患者面臨高昂的手術費用以及日后可能出現的排異反應,并且是否有合適的心臟供體?患者的狀態是否可以等到供體出現?患者要想健康活下去,這些客觀問題必須逐一突破!
眾所周知,心臟對于任何人都是單一臟器,任何人沒了心臟都不能存活,心臟移植對于廣大老百姓來說,仍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萬幸的是,人類目前已開始涉足“人工心臟”,即目前的左心輔助裝置,特別是我們國家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將為廣大終末期心臟病患者帶來福音。
李先生一家多次奔波,終于得到機會接受“人工心臟”植入術,10月21日、24日,由云南省阜外醫院心外科、心內科、麻醉科、體外循環科、手術室、重癥監護室、輸血科、檢驗科等相關部門專家專門聯合召開了術前病例討論,并就各個環節進行周密部署,為手術做好充分準備。10月25日一大早,在醫務人員的精心護送下,李先生被推入手術間。上午8點,手術正式開始。
專家們精準操作,每一個動作都干凈利落,手術穩步推進,不多時,這顆“人工心臟”在專家們的精準操作之下輕輕放入李先生心包腔。這顆全磁懸浮“人工心臟”開始工作了!順利脫離體外循環機輔助后,李先生的各項生命體征平穩、正常,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開創性、標志性手術取得成功!
胡盛壽總院長在術后表示: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采用磁懸浮無接觸軸承,體積小,生物相容性好,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人工心臟”的出現為心衰的患者提供了一條有效的治療手段。
這款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厚度只有26毫米,直徑50毫米,重量不到180克,是目前世界上最受關注的“人工心臟”。資料顯示,“人工心臟”被譽為'醫療器械皇冠上的寶石',是治療終末期或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手段,也是代替心臟移植的唯一有效治療手段。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世界各國已開始研究“人工心臟”。從最初模仿人類心臟結構的第一代仿生“人工心臟”到第二代的功能性“人工心臟”,如今已跨越到第三代的全磁懸浮式“人工心臟”。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由胡盛壽院士帶領團隊研發,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該裝置利用磁場讓葉輪懸浮,不僅解決了易形成血栓的難題,而且更容易安裝在心包腔內,使其他器官受到的影響更小。
這種左心室輔助裝置有三種用途:一是為等待心臟供體的患者提供移植前的過渡支持;二是逆轉心衰進程,為心臟提供重構支持;三是終點治療,即終生心臟輔助。
目前我國接受“人工心臟”移植的患者超過30例,這些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巨大的提升。在建設國家區域性醫學中心的政策背景下,在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強大技術力量支持下,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作為省人民政府和醫科院阜外醫院合作共建的高水平心血管專科公立醫院,對于復雜、危重心血管疾病的救助水平逐步提升,讓云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足不出省擁有國家級的心血管診療服務。
胡盛壽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阜外醫院院長,云南省阜外醫院總院長。
一、從事冠狀動脈搭橋的臨床研究。
(一)拓展了我國微創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領域,在國內首先開展了:1.正中切口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手術,2.胸腔鏡輔助下冠狀動脈搭橋手術,3.世界上首例胸腔鏡輔助下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聯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多支病變,4.“一站式”復合技術治療冠狀動脈多支病變。
(二)開展我國冠心病外科治療的注冊登記研究,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多中心心血管外科的數據庫系統。
(三)連續完成了60例晚期冠心病病人心臟移植手術無圍術期死亡。其領導制定的抗免疫排異方案使得我國心臟移植患者五年存活率高于國際先進水平。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并體心臟移植,提出了“生物輔助泵”治療終末期冠心病的概念。進行了國際上首個冠狀動脈搭橋聯合細胞移植治療陳舊心梗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隨機雙盲研究。其研究成果被列入美國ACCF/AHA心衰治療指南。在國際上首次開展了冠狀動脈搭橋聯合心耳、心肌塊移植、大網膜包裹技術治療心功能不全的冠心病病人。提出國人治療危重癥冠心病的共識方案,并在全國得到推廣。
二、主持了我國首個有關先天性心臟病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完成了各類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及先天性心臟病合并肺動脈高壓的外科治療。在國際上首創了“一站式”復合技術治療肺動脈閉鎖、房間隔缺損合并動、靜脈畸形的新技術,作為首個中國人發明的手術列入美國醫師培訓教程。
三、先后主持國家十五、十一五心血管外科學相關支撐計劃,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