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不切實際的期望 如果你在減肥的第一周就給自己定下20斤的目標,那么收獲的只能是令人不舒服的強烈挫敗感。 完美主義的人認為這個世界只有“正確”與“錯誤”之分,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必須要”“你一定要”“事情一定會……”。然而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可能與不確定。不是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不是別人做得到的你就一定做得到,給自己定一個客觀可行的目標是避免精力透支的第一件事。 你覺得被挫折淹沒,也許只是因為你對自己過于嚴格。 分階段處理問題 一向名不見經傳的山田本一在1984年的東京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出人意料奪得了冠軍。事后他是這么描述自己成功秘訣的:“每次比賽之前我都會把比賽線路沿途的一些標志畫下來,比如銀行,大樹,紅房子,一直畫到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沖向第一個目標,到達后我又沖向第二個。40多公里的賽程,被我用這一個個的小目標完成了”。 如果一眼就看向40公里外的目標,我們的自信心會受到嚴重打擊。人生也是這樣啊,如果你把它當做一場沒完沒了的馬拉松,就總會覺得抗不下去了。如果拆解成一次次的小小沖刺,每次成功后都給自己一些修復和增強自信的時機,一切就會輕松很多。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一個人的精力充沛,不是上帝給的,是良好的身體狀態養出來的。如果沒有好身體,我們就成了一輛零件損壞了的汽車,加再多的油也跑不起來。良好的身體狀態來自于健康飲食,有效睡眠,以及合理的鍛煉。 哈佛的副教授John J. Ratey出版過一本《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的書,講是運動是可以緩解焦慮和抑郁的情緒,并能提高注意力。其中提到精神病學家Scott Small對一組志愿者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運動訓練后,掃描了他們的大腦圖像。從腦圖中看到了驚人的變化:海馬區內毛細血管數量增加了30%。 運動就像是一項永不會虧本的投資,你消耗了一部分能量,收獲的是更多的能量和更好的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