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隔壁五歲的牛牛又挨揍了。
這個月,我已經(jīng)記不清第幾次聽到隔壁大人河東獅吼,以及孩子隱隱抽泣的聲音。
前幾天是由于打破了杯子、把餐巾紙?zhí)统鰜淼乖谧雷由虾吞吖范ち舜颍贿@次挨打的原因是牛牛跑得太快,腿摔破了皮。大人在那歇斯底里的嚷嚷:“說了多少次,讓你跑慢點跑慢點,就是不聽。憋住,再哭撕你嘴……腿咋沒摔斷呢……“
咒罵的語氣和言語,讓我這個旁觀的成年人都有些不能承受其之重,更難以想象一個五歲的孩子破了腿又破碎的心情。
我想起以前牛牛剛被他媽媽送來的樣子。乖巧、禮貌,見了人阿姨長阿姨短地喊著。但在這待了兩年多時間,滿嘴臟話,行為退化。
牛牛的奶奶堅持著小孩犯錯必須懲罰的理念,奉行著棍棒教育。好像孩子一旦犯錯,若不懲罰,孩子就變成了壞孩子,行為就會越來越偏差。
然而,我看到的是越來越冷漠的牛牛,他并沒有因為棍棒、巴掌的加持而變得越來越好。
2
這個社會有很多所謂的“壞孩子”,也總有整治“壞孩子”的辦法。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一個叫“池塘畔底輔育園”的學校專門收容行為邊緣、被認為無可救藥的孩子。
這個學校校長的教育原則是“犯錯、懲罰”。
懲罰真的可以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嗎?恐怕越懲罰越犯錯,只會惡性循環(huán)。
事實上證明,孩子們并沒有因為懲罰而行為有所好轉(zhuǎn)。
直到來了一位叫馬休的禿頂老師的到來,他用愛、智慧、耐心去感化孩子,真正的因材施教,孩子們才各自有了長足的進步。
3
美國教育家簡?尼爾森曾說過:孩子行為背后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
深以為然。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里,伊夏在學校里被同學們排斥,老師們也視他為眼中釘,本來就感覺不到價值感的他最后又被迫轉(zhuǎn)到寄宿學校,父母每周只能來看他一次。當母親電話告訴他下周六不能來看他了,一滴淚從他的眼角流下。在寄宿學校,從他的眼神中看出木訥、發(fā)呆,甚至是絕望厭世,因為他僅有的歸屬感也沒有了。
《正面管教》一書中有句話: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樱且粋€喪失信心的孩子。
為什么喪失了信心會行為不當呢?
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發(fā)現(xiàn),當孩子們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選擇四個不恰當或者錯誤的目的。
1.尋求過度關(guān)注
2.尋求權(quán)力
3.報復
4.自暴自棄
所以,你可以把電影和生活里孩子不良的行為對號入座。
比如《放牛班的春天》里紅頭發(fā)男孩孟丹覺得活著沒有價值感和歸屬感,就選擇放火燒了學校來報復。
又如《地球上的星星》里伊夏被送到寄宿學校前畫了幅自己與家人漸行漸遠的卡通畫。繪畫課上,伊夏眼神空洞地看著前方,連最喜歡的畫畫都放棄了。因為得不到價值感和歸屬感,他選擇了自暴自棄。
很多父母老師看到孩子不當?shù)男袨椋ブ环牛瑒荼匾堰@些不良行為打壓捏碎,但是從來不去了解行為背后的目的。
我需要的你看不見,我必須想辦法讓你看見。
4
薩芭瑞博士曾經(jīng)在《父母的覺醒》一書中提出:“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都是在變相地呼喊和求助,因為他們無法通過正常途徑表達自己的心聲。”
如果我們對孩子的呼喊求助視而不見,或嚴苛地批評懲罰孩子,只能讓他們的行為越來越偏離,和我們的關(guān)系也會越來越疏遠。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首要任務(wù)還是提升他們的價值感和歸屬感。
創(chuàng)造溫暖適合孩子發(fā)展的家庭環(huán)境
蒙特梭利認為,“有準備的環(huán)境”對于孩子的成長有巨大的作用。
父母也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一個夫妻和睦、溫暖有愛的家庭,會讓孩子更有歸屬感。
打造適合孩子發(fā)展的環(huán)境,是對于孩子的一種尊重,讓孩子有自我價值感。
多用正面語言,少批評否定,少用“不”字
多用正面語言有多重要呢?
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那個很著名很震驚人類的社會實驗:把兩盆相同的植物放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中,但是一盆受到夸獎,一盆每天遭受辱罵,工作人員每天都說一些負面的語言。30天過去,那盆天天受到正面語言褒獎的植物綠油油的,而那盆遭受言語霸凌的植物枯萎了。
人的言語對植物都具有毀滅性的打擊,何況對一個孩子。
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情懷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社會情感的培養(yǎng)在人格形成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鼓勵孩子去和小朋友建立友誼,去幫助別人,去參加社會的義務(wù)勞動,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賦予孩子自主權(quán)
網(wǎng)上看到一個圖片,值得父母深思。
一個孩子被媽媽給手腳束縛起來,孩子看起來無精打采。圖片下面配文:媽媽的能力=1/孩子的成長空間。我覺得成長空間也可以換成孩子的自我價值。
有時候,孩子覺得沒有價值感,也許是我們父母做得太多,事事包辦,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quán)利。
放手、賦權(quán),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能力,發(fā)現(xiàn)優(yōu)點并給與鼓勵對于孩子很重要。
分派家務(wù)活給孩子
家務(wù)活是一項最能體現(xiàn)家庭價值的活動。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分派給他一些簡單的家務(wù)活,你會發(fā)現(xiàn)他干得很賣力,做完了兩眼放光,很有成就感的樣子。
如果孩子把家務(wù)活搞得一團糟,我們也無須去批評他,要關(guān)注他那些做好的,而不是不足的。
真誠向孩子表達感謝
即使孩子沒有做出讓我們可以感謝的事,也可以蹲下來,望著孩子的眼睛,發(fā)自內(nèi)心的說聲“謝謝你”。
謝謝你讓我再次成長。
感謝有你,因為你我感覺很幸福。
允許失敗,允許犯錯
錯誤是學習的機會。孩子犯錯時,我們更要去接受孩子,并去解決問題。
孩子打破了牛奶杯,如果我們苛責打罵,只會給孩子帶來愧疚、驚嚇和憤怒。如果我們很平和地告訴孩子沒關(guān)系,并拿來抹布輕輕地處理掉,孩子一切會看在眼里,并學習了該怎么去處理事情。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天使。
愿世間多些像馬修、尼克那樣的老師,愿父母多關(guān)心下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而不是表面成績分數(shù)。因為我們那些否定、攻擊孩子的言行及態(tài)度,都是讓孩子變成“熊孩子”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