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跡與家庭
人出生之后,靠父母的撫養才長大成人,有親情的溫暖才生活快樂,家庭對人的影響刻骨銘心。家庭孕育著人之身心,特別是人之初時。長大后,曾經的家漸行漸遠,正所謂'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但往事與親情永遠無法割舍。人的一生始終印染著家庭的色彩,只是隨著歲月的老去而漸漸暗淡。父母的教育方式、親疏關系、家庭的經濟狀況是家庭影響人生的三個基本因素。
教育方式 從天性上講,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愛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溺愛,有的苛求;有的柔和,有的粗暴;有的隨意自然,是怎樣就怎樣,不加思考,卻也可能順理成章;有的注重方法,苦口婆心,卻很可能自以為是。方式方法不同,教育對象不同,則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不當的教育方式必然形成不良的心理和產生不良的行為。在此列舉幾點以供借鑒:
過度保護——敏感脆弱——依賴逃避
過度贊譽——驕傲自滿——不思進取
過反放縱——無法無天——胡作非為
過度批評——自卑孤僻——沉默郁悶
過度冷漠——無足輕重——行為偏激
過度嚴厲——小心謹慎——縮手縮腳
過度情緒化——焦慮恐慌——不知所措
父母關系 父母是孩子的至親至愛,父母關系的親疏對孩子的影響直接而深刻。概而言之,父母關系親密融洽,孩子心靈的成長是順暢而快樂的,體現出樂觀、自信、熱情、積極、合作、通融、寬厚、友愛等特點。父母關系緊張沖突,孩子的心靈則容易扭曲變形,體現出焦慮、恐慌、消極、悲觀、孤獨、封閉、自卑、愁苦等,甚至給心靈造成永久性的傷害。自小父母離異或亡故,孩子心靈的天空往往是灰暗的。
經濟狀況有貧富兩種基本情況。貧與富是相對的。橫向比較,貧窮是指經濟狀況比一般家庭更低下;縱向比較,貧窮可視為人的意愿和行為經常受到其經濟狀況的限制和困擾。富則相反。經濟狀況對人的影響亦顯而易見,俗話說: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從來紈绔少偉男”。當然,這未免以偏概全。其實無論貧富,都是一把雙刃劍,有的人窮志短,有的窮則思變;有的坐吃山空,有的貪得無厭;有的'饑寒起盜心',有的'飽暖思淫欲'。一般地說,家庭貧困之人往往勤勞、務實、質樸、拘謹、節儉、認真,放不開手腳等;家庭富足之人往往俊朗、大方、揮霍、放縱、自負、輕薄、妄自尊大等。
如圖101,字距大,字體結構偏緊,線條硬重、實沉,其中亦夾雜很輕很細的線條,外在有舒展的意向,但實質上較拘謹,很凝重;表明作者敏感而內向的本質,又有意識地正努力朝著積極而大方的方向轉變。作者應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關系不算和睦親密;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簡單,偏于嚴格,不善言傳,但能身教;家庭經濟狀況偏中下。
如圖102. ,字體形態活潑,結構寬舒,線條快捷、流暢、輕盈、飄逸,表明作者俊俏活潑開朗,熱情樂觀,靈活機敏,瀟灑大方。作者應出生在一個氣氛良好的家庭;自小聰明伶俐,深得父母喜愛;父每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說服引導,寬嚴有度;父母關系融洽,讓孩子很有親情感和溫暖感,家庭經濟情況較為寬裕,對孩子的正常要求基本上都給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