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陰中求陽,陽中求陰
禤老治學嚴謹,臨床經驗豐富,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根據《內經》的陰陽理論,提出“陰陽之要、古今脈承,平調陰陽、治病之宗”的皮膚科疑難疾病治療思想。裼老發現,許多皮膚病,尤其是一些難治性、頑固性皮膚病,與腎陰、腎陽的虧虛關系密切,恰當運用補腎法,往往使沉疴得愈。禤老謂補腎法,重點在平調腎中陰陽。而平調之要,又在于“陰中求陽,陽中求陰”。
(一)“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內涵
禤老十分推崇張景岳的補腎理論,他強調,補腎之要,在于平調腎中陰陽;而平調之要,在善于“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乃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用來治療陰陽虛損證候的著名理論。開創了中醫補法的新理論,在臨床上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張景岳深研陰陽理論,認為“陰陽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須,缺一不可: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基于陰陽一體,陰陽互根的原理,對于陰陽虛損病證的治療,張氏提出了“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的“陰陽互濟”的法則。探源溯流,“陰陽互濟”法則實源于《內經》“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理論,《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王冰釋之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故日求其屬也。”張景岳對此進行了更深一步的闡發:“諸寒之而熱者,謂以苦寒治熱而熱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陰之不足也。陰不足則陽有余而為熱,故當取之陰。謂不宜治火,只補陰以配陽,故陰氣復而熱自退;熱之而寒者,謂之辛熱治寒而寒反甚,非寒之有余,乃真陽之不足也。陽不足則陰有余而為寒,故當取之于陽。但補水中之火,則陽氣復而寒自消也。然求其所謂益與壯者,溫養陽氣,填補真陰也。”由此可見,陰陽互濟法則,就是對陰陽互根原理的具體運用。所以張景岳“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理論,直接根源于《內經》思想。
禤老強調,人的生命有賴于精氣的存在,而精氣表現為陰陽,陰陽是互根的。《內經》日:“陰平陽秘,是為平人。”正常健康之人,陰陽處于平衡狀態。當邪氣侵犯人體,即使只是損傷人體的陽氣,但由于陰陽互根,陽氣虧損不銫化生陰液,必進而損傷人體之陰精;即使只是損傷人體的陰精,但隨著陰精的虧虛,不能化生陽氣,也必進一步損及陽氣,而致陽氣不足,最終結局均是導致陰陽兩虛。如《景岳全書·雜證謨·虛損》云:“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又“或先傷其氣,氣傷必及于精;或先傷其精,精傷必及于氣。及至日久,則必致陰陽兩敗,精氣俱傷。”因此在治療時,就必須根據陰陽損傷之主次,因陰虛而損及陽者,則補陰而化陽;因陽虛而損及陰者,則補陽而生陰。從而提出了陽虛補之以陰,陰虛補之以陽的“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治療法則。如其《類經·疾病類》云:“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又如陽失陰而離者,非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火失水而敗者,非補火何以蘇隨寂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可見其理論實質是針對陰陽偏衰所致的陰損及陽、陽損及陰的陰陽兩虛證而設的,是陰陽并治的方法。
(二)“陰中求陽,陽中求陰”與補腎法
張景岳以這種“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陰陽互濟理論,創制了一系列補腎名方。如左歸丸、左歸飲,右歸丸、右歸飲其配伍組成均寓陽中求陰。陰中求陽之意。左歸丸、左歸飲是張景岳補腎陰的代表方。凡精血虧損,滓液不足均可用之。命門之中水火互兼,火不亢,水不寒,才有溫潤之性,因此補益真陰不可用苦寒,以免損命火,傷陽氣,故曰:“虛火者,真陰之虧,真陰不足,又豈苦劣難堪之物所能補?矧沉寒之性,絕無生意,非惟不能補陰,抑且善敗陰火。”因而,景岳治療腎陰虛的基本原則,主育真陰,輕用瀉火。左歸丸以熟地、山藥大補腎中真陰,加入性降而滑的牛膝,成寒入陰,滋陰清火的龜板,更配以鹿角膠、菟絲子、山茱萸、枸杞等甘溫助陽之品,不獨補陰而損陽。助腎陽,固氣而增生化之力。左歸飲,亦是以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等甘溫滋補,大補真陰,滋陰以戀陽。從其左歸類組方配伍之中,體現了張景岳補腎陰法是在育陰基礎上,涵養陽氣,取陽氣升發之性。使陰精得陽升而泉源不竭,進而達到“陽中求陰”。張景岳對腎陰虛者,不是單純補陰,而是育陰以涵陽,陽中求陰。同樣之理,對于腎陽虛者,不可單純地溫陽補陽。以防溫燥之藥劫傷真陰,而應在培陰的基礎上補陽,景岳依“陰為陽之基”之理,創補腎陽之名方右歸丸、右歸飲,右歸飲以益腎填精,涵養真陰的熟地為君,配以山藥、山茱萸、枸杞等甘溫滋補,培補腎中真陰。在此基礎上。又以附子、肉桂溫陽化氣,構成了培陰生陽的主體。一是使附子、肉桂補其陽而不損陰,二是陽氣得陰精之助而生化無窮,以達“陰中求陽”“精中生氣”之功。從景岳的左歸、右歸立法組方的意義中,可以悟出,由于陰陽存在著相資相根的密切關系,因而對腎陰、腎陽虛者,補陽不忘培陰,于陰中求陽;滋陰不忘扶陽,于陽中求陰,可謂深得“陰陽互濟”之妙。
(三)“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臨床運用
根據張景岳提出“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理論,在臨床治療中,陰虛者接受補陰藥并發揮作用要靠陽氣的生化,故治療用藥上以補陰為基礎輔以補陽之品,及時幫助陰精的生化,同時陰精的生化既補充了機體能量,又幫助了陽氣的恢復,從而實現陰陽動態平衡的重建。同樣陽虛者在一般情況下如不是陽脫之象,均應在補陽藥中加以補陰藥,其目的在于補陽而不傷陰,從陰中補陽,使陽氣得補陰之品而生化無窮。由此可見,“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目的在于通過補陽藥的氣化和補陽的生化功能,對機體陰陽調節起協同作用,以維持陰陽動態平衡。禤老強調,深刻理解張景岳關于“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理論觀點,有助于指導臨床醫療實踐。
將“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理論用于皮膚科疑難疾病的治療,運用得當,常收滿意的效果。禤老認為,腎虛是許多疑難皮膚病久治不愈的重要因素,補腎法是中醫皮膚病的治療大法之一,在疑難皮膚病的治療中,補腎法運用尤為重要。運用張景岳“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理論平調腎陰腎陽,收效甚佳。但禤老的“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法又有別于張景岳,其要在于禤老很少使用過于溫燥的附、桂、椒、姜溫陽藥,用藥力求甘淡平和、輕靈活潑。禤老認為上述藥雖然短期內有很好的溫陽、壯陽之功,但長期往往有劫陰之弊,不利于“陽生陰長”的動態平衡。所謂“王道無近功”,正是禤老臨證用藥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