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這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今天我們的孩子們學習古詩詞,將會受用終身。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在身邊環境的熏陶中學會說話,他們學得會大街小巷傳唱的“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學得會網絡語“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也一定能學得會“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當我們引孩子走進詩詞這座寶庫時,他便會有更敏銳的感受力去感悟生活。看到春天的柳枝,他會興奮地喊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春去夏來,那滿塘的荷花又會使孩子感受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秋意深濃時,他會盡享“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別樣風采;歲暮天寒,他會在“六處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四季,在孩子眼中再也不只有溫度的變化。
春花秋月,鳥語蟲鳴,皆可入詩,這些短小精湛的句子,其實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
一首詩,短短幾十字,不僅對仗工整,意蘊綿長,而且背后蘊含著豐富的地理、歷史等知識。我們耳熟能詳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就道出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同一時間,山下的百花凋落殆盡,而山上的桃花卻剛剛盛開。讀到此句時,若趁機告訴孩子這是海拔的原因,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會下降0.6攝氏度,因而山上的花開得晚。長此以往,孩子在讀古詩中,能不豐富文化內涵嗎?
東坡先生有言:"腹有詩書氣自華。"詩詞無法改變一個人的五官、財富和地位,但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回首相望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對待人生的豁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肯定,“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奮斗者不屈的精神,“會當凌絕頂,一攬眾山小”這是高遠的人生格局……
文以載道,經典古詩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載體。處世為人的哲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都蘊含其中。每日誦讀,受此熏陶,孩子們的眼界、胸懷、志氣、品格修養都會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