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王氏,名詡,別名禪,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傳奇人物。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諸子百家之縱橫家創始人, 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 精通百家學問, 因隱居在云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常入山靜修,他被上天賜予通天徹地的智慧,深諳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 鬼谷子,被后世尊為'謀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與孔子、老子并列的學術大家。他隱于世外, 弟子出將入相,左右列國存亡,推動著歷史的走向。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等重要作品,其著作被后世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歷代列為禁書。奧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綜觀歷史,在天地之間的圣人是蕓蕓眾生的先知。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人們之間的賢良、不肖、智慧、愚蠢、勇敢、膽怯、仁義,都存在一定的距離。口者,心之門戶,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口是心靈的門戶,心是靈魂的主宰,人的意志、欲望、思維、智慧、謀略,都要借助這個門戶來表露,所以要通過捭闔之術來駕馭和控制。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復以驗今;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古代以大道教化天下的圣人,是與無形的道共生共存的。折返觀察過去,再來檢驗現在;折返了解歷史,再來認識現實;回顧了解對方,再來了解自己。動靜和虛實的道理如果與現實不相符合,就要回復歷史去探求。事情必須要通過反反復復的認識過程,這是圣人的見解,不能夠不認真考察。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善于反復詳細聽取對方言論的人,能通過神秘玄奇而獲得實情。對方的變化是適當的,因而能周密詳細地掌握,不詳細調查了解,得到的情況就不明確,得到的情況不明確,奠定的基礎就不牢固。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與之響;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了解別人必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再去了解別人。對別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魚一樣沒有距離;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音與回音一樣相符;明白了對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不失真。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萬物都有規律存在,萬事都有聚合分離。盡管有時離得很近反而不能覺察,離得遠的卻能明察秋毫。離得近卻不能覺察,是沒有考察對方言辭;離得遠卻能明察秋毫,是因為撫今追昔得出的驗證。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熄,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巇,也就是罅。罅是從小的裂縫開始,如同山澗發展成大裂隙似的。裂隙事先都有預兆,能用抵的方法而堵塞,能用抵的方法而使其減緩,能用抵的方法而使其停止,能用抵的方法而使其消亡,能用抵的方法而獲得成功,這就是抵巇之術的所在。用之于人,則量智能、權才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鉗和之,以意宜之。此飛箝之綴也:把飛鉗之術運用于其他人,就要觀察測試其智慧才能、考察能力,估量氣概聲勢,把握關鍵所在,以迎合對方或隨順對方,以鉗制之術達到與其協調,以意念表情達到與其融洽。這是飛鉗術的運用與發揮。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日或結而無隙也:所以謀劃一定要周密,而且要選擇意趣相投的人進行游說,因此說,交結要親密無間。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根據別人的心理,進行游說,希望能被采納,辦事希望獲得成功。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所以表面親密而內心疏遠的人要從根本著手進行游說,內心親近而表面疏遠的人要從表象入手游說。安徐正靜,其被節先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有主位:人的修養能夠達到安詳從容正直沉靜,那么就能達到從容自如境界。善于懷柔而不爭,要心意空舒寧靜,以防備傾覆失敗。也就是講要善守其位。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眼睛要明亮,耳朵要敏銳,心智要聰明。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人首先眼睛看得遠,其次要耳朵聽得遠,其三要能明察萬物。攝心者,謂逢好學伎術者,則為之稱遠;方驗之,警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攝取內心的方法,就是如果遇見好學技術的人,就稱贊他的長處,傳播遠方;然后驗證,以其技藝為神奇怪異,從而驚嘆,這樣他的內心自然就會歸向于我。守義者,謂守以心義,探心在內以合也:所謂守義,就是遵守義理,探求內心與其相一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