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可思議了!潮汐現象的原理竟如此不簡單!
大家知道潮汐這一名字因何而來嗎?
其實潮汐現象在古代就已有相關記載,其名字也是來自于那時候。
海水上漲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潮”,發生在夜晚的退潮現象被稱作“汐”。
慢慢的,人們就將海水中潮水的漲落現象綜合起來稱作“潮汐”了。
那大家覺得潮汐現象是由什么引發的呢?是由于前浪推后浪嗎?
其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潮水的漲落與月球運動緊密相關。
發生在地球上的潮水漲落,是怎么與我們頭頂上的月亮聯系起來的呢?
在人們的印象中,太陽是宇宙天體中強大的存在。它的存在幾乎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
甚至連我們的地球也是繞著太陽轉的嘛。
相比之下,月球似乎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畢竟月球連發光都是靠反射太陽上的光來實現的。
但事實上,看似渺小的月亮并非一無是處。
相反,作為地球衛星的月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關聯。
宇宙中每一顆星球都因質量而有著自己的獨特引力。
月球也不例外,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可知月球甚至對地球的引力并不小。
雖然人家質量小,但挨著地球的距離近呀。
它強大的引力時刻作用在地球表面的海水上。
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如果沒有能夠平衡掉這股引力的作用力,那么海水就只能受引力作用而朝著特定方向運動。除此之外,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會導致一股離心力的出現。面對著月亮的海水,所受引力大于離心力,海水則會朝著受引力的方向奔涌。而背處月球的一面,海水所受的離心力要遠遠大于月球的吸引力。
此時海水中央則會出現凹陷情況。
如果從上空往下看,海平面就會看起來像個雞蛋一樣。
由此可知,發生潮汐的地點是隨地球自轉而變化的。
引發潮汐的其它原因還有如海底火山爆發或海底板塊間的相互移動等。
咱們不難發現,海水退潮后海灘會露出一大片被沖刷過的痕跡。
那海水退潮以后去哪里了呢?
是進了魚肚子里嗎?當然不是啦。
我們剛說到,由于地球自轉,發生潮汐的地點是在不斷改變的。
當一個地方在發生漲潮時,會有另一個地方正在發生退潮。
那么咱們就很容易理解海水去了哪里啦。
正是這一漲一退,保持了海水的總量保持不變。這一現象的好處就是有利于海洋環境的交換,促進海水的流動。可能會有人覺得海水總量并非總是不變,不是會蒸發嘛?很好,能夠問出這個問題就說明你在思考了。
為什么不會蒸發的答案是——因為水循環的存在。
蒸發掉的海水凝結成云,遇冷又會變成雨滴回到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