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東南互保一出,基本上就意味著清朝對東南漢族督撫失去控制了,但我個人倒覺得不是這樣。
至少在慈禧死之前不是這樣。
說白了,東南互保就是在局勢不明的時刻,暫時把東南富庶之地圈起來,不受戰(zhàn)火綿延,至于后面怎么弄,其實東南督撫心里都沒數(shù)。
不僅東南督撫們沒數(shù),就連簽訂互保協(xié)議的另一方英國,他們心里也沒數(shù)。作為比較早地在中國擁有既得利益的帝國主義國家,英國對其他列強企圖一擁而上在中國分一杯羹的行為其實是不滿和忌憚的,尤其對1900年前后發(fā)生在中國北方的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英國對此是擔憂的。英國懼怕其他列強瓜分中國的行為影響了他們在中國的既得利益,所以這才導致后來英國失去了聯(lián)軍的主導權。于是西摩爾將軍南下促成東南互保,其目的就是盡量保住英國在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的核心利益,降低中國在被列強瓜分后有可能造成的利益損失。
至于這片東南互保區(qū)域在之后是繼續(xù)由慈禧來主政呢,還是擁立光緒帝,抑或是李鴻章,無論是專制,還是君主立憲,甚至是共和,都是要看形勢發(fā)展而定。
那么,對于東南督撫們來說呢,我個人覺得他們是不會真正背叛慈禧的。參與東南互保的幾位督撫,核心人物是李鴻章和張之洞,而這兩個人之所以能夠扶搖直上,慈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想他們策劃東南互保的重要原因是想給大亂之后的慈禧找一個落腳點,好歹先保住大清帝國的半壁江山再說。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南互保是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勤王方案。但以李、張等人的政治傾向來看,如果形勢持續(xù)惡化,大清帝國真的在這場動蕩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分崩離析,他們也不會拒絕其他解決方案,比如將東南半壁獨立出來,背靠英國,建立一個憲政國家,這都是有可能的。
也正因為如此,慈禧回鑾后并沒有對參與東南互保的地方督撫們秋后算賬,追究責任,像袁世凱、張之洞、盛宣懷等依然得到了重用??梢?,慈禧對于東南督撫們在關鍵時刻的選擇還是認可和理解的。畢竟她本人能夠回鑾,跟督撫們,尤其是李鴻章的努力不無關系。
最后一點,東南互保和清朝最后的滅亡都是晚清地方離心主義趨勢的一脈相承,但絕不能說東南互保直接造成了最后清朝的滅亡。事實上東南互保并沒有給清朝帶來太大打擊,慈禧回鑾之后,她依然對大清帝國保持著絕對的掌控力。而清朝之所以滅亡,恰好是因為這股掌控力突然消失了,因為慈禧死了。
可以說,慈禧是晚清最后一個能夠協(xié)調(diào)不同政治集團的觀點和利益,并將其形成合力來穩(wěn)步推進清廷政治改革的人。而慈禧一死,各路政治集團分道揚鑣,沒人再捧清廷的場,清廷的滅亡也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