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秦長城西部起點的歷史原由做一個探索,并結合秦國的起源,以及秦國發展過程中的西部邊防形勢做了一個系統性的簡述,主要內容概況:
秦長城以及秦國西部形勢簡介
秦國起源于隴西高原
秦穆公霸西戎,臨洮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宣太后誘殺義渠王,筑長城以拒諸戎
總結
記得初中歷史課關于秦長城的內容,印象很深刻: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當時只是背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長,開始變得疑惑,臨洮在哪里,好像只是一個小地方,一個很少人會去關注的小縣城,為什么會成為秦長城的西部起點。而今天甘肅省的省會蘭州,是西北戰略線城市,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好像在秦朝并沒有什么存在感,甚至都不在秦朝的邊境線內,這是為什么呢?
這其實這跟秦國的邊防形勢有很大關系,秦國發展過程中,周邊最強的西戎勢力主要有三支:大荔戎、義渠戎、綿諸戎,其中綿諸戎活動在隴西,正是臨洮所在的方向。在秦穆公霸西戎以后,強大的綿諸戎滅亡,不過后期義渠戎又興起,并且更為強大,勢力范圍更廣,直到秦昭王時期,在宣太后的主持下才徹消滅義渠,不過義渠人的反抗卻是此起彼伏,一心東出中原爭霸天下的秦人不堪其擾,這才實施了對付游牧民族最好的辦法,修長城,這是“隴西-北地-上郡”一線長城的來歷,其西端正是臨洮。
北部”陰山-燕山-遼東”一線的長城,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北卻匈奴以后,蒙恬所主持重點修建的段落,這段長城重點防備的是匈奴。
很多地方古今對照,都會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今天的省會級城市蘭州,秦朝時還是一片荒野,至于正式建城要等到漢武帝開拓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以后;而今天的小縣城臨洮(古稱狄道,與縣同級,縣有蠻夷曰道),在當時則是省會級城市,隴西郡的長期治所。這里還有一個細節,今天的臨洮古稱狄道,今天的岷縣古稱臨洮,今天的地名是從民國時期變更后繼承下來的。
臨洮能成為秦長城的西部起點,并且長期在歷史上占據省會級別的地位,這都跟秦國的起源、發展,以及秦國的重點開拓有很大關系。
秦國起源于隴西高原,和西戎勢力犬牙交錯,秦國的發展過程就是一部和西戎的斗爭史,秦國正式確立諸侯地位也和戎人有著很大的關系。在秦國發展過程中,其核心地帶一路向東,逐漸靠近中原,隴西的起源地卻幾經得失。作為秦人的大后方,隴西的穩固與否,是秦國能否東出中原、問鼎天下的基礎,這就是秦國極其重視隴西的原因。
秦國雖起源于隴西,但秦人卻是正宗的炎黃子孫。《史記·秦本紀》記載其先祖大業是顓頊孫女的生子,大業的兒子益曾經繼承大禹的帝位,后又歸還于啟,到了商朝末年,益的后人中潏跟隨著商王武乙西征戎羌,中潏在犬丘修建城池,這塊最初從西戎手中奪取的地盤,就是秦人在隴西最初的立腳地。
秦人因為和商人關系太近,所以在周初期很不受待見,一直到秦國始祖非子爐火純青的養馬術被周孝王所賞識,這才開始給了秦人一塊兒封地:秦地,專門負責向周天子供應戰馬,這也是秦這個名稱的由來,據考證周孝王所封的秦地應該在清水縣一帶。秦人雖然得到了一塊周天子的封地,秦人的老根據地犬丘(禮縣一帶)后來卻又被西戎奪取。
后來,犬戎作亂,周王室危難之際,秦襄公率兵來救,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于是周平王許諾岐山以西的土地,并正式封為諸侯。在春秋時代到來的節點上,秦國作為諸侯國正式登上政治舞臺。
秦國成為正式諸侯國以后,長期的任務就是和犬戎廝殺,直到秦穆公時期,經過數代努力、艱苦卓絕的奮斗,秦國作才發展成有聲有色的大國,才對西戎諸部落形成壓倒性的優勢。秦人其在隴西最初的發源地:犬丘,中間也是幾經易手,在秦穆公時又加強了對其控制。
寫到這里,我想由衷地為秦人鼓掌,發跡不忘本,失去的祖地,一定要親手再奪回來,這是秦人的血性。秦人在隴西地區和西戎纏斗的數百年,作為周朝的西部屏藩,實在是非常努力,努力才會有收獲。而具備周王室血脈的西虢國在犬戎的壓力下,并沒有發揮自己本該有的拱衛職責,而是隨著周平王東遷,其國土也留著靠秦人收復,我們無法穿越歷史去指責誰,但西虢國早早消失在歷史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秦人骨子里的血性和韌性,也許是和戎羌貼身相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上的羌人也以極其堅韌而知名,但這個韌性的基因,是秦人學習羌人,還是羌人學習秦人就很難說得清楚了。
綿諸戎所在的隴西地區,以及與隴西緊鄰的河湟地區,后世都是羌人長期活動的地區,為了保證關中地區的安全,必須控制地勢更高的隴西高原,最好的方法就是扎下幾顆釘子,慢慢的生根發芽。而在隴西高原西部邊緣的臨洮(狄道)就是那顆最堅硬的釘子。
秦穆公霸西戎的第一功臣是由余,所以這個故事要從由余開始說起。
由余是當時隴西霸主綿諸戎王的手下,既然是戎人,為什么會幫助秦穆公征伐西戎呢?
事情是這樣的,由余是以綿諸王使者的身份到秦國考察的,為什么派由余去秦國呢?因為由余是本身是晉國人,和秦國溝通沒有語言障礙。考察嘛,當然兩個目的,一個確實想學習一下秦穆公的治國經驗,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確是有一手,把秦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力也達到了一個高度,曾經試圖和中原最強大的晉國一爭高低;二是想趁機摸清楚秦國的底細,萬一有機會能從秦國撈塊肉呢。作為綿諸王最倚仗的大臣,由余就是這樣來到秦國的。
秦穆公見到由余之后,幾次接觸下來,感覺對方談吐不俗,看問題往往一言切中要害,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就起了收攬之意。但是,把別國的使臣變成自己的人,這是個高難度的任務,秦穆公也是費了一番腦筋。
計劃分兩步進行,一是強行拖延由余歸國日期,對其個人又極力籠絡,幾乎每天親自款待由余,同席而坐,傳器而食,用感情來感化由余,同時也給綿諸王種上懷疑的種子,讓們們君臣異心;二是腐蝕綿諸王,消磨其雄心,具體做法是送了對方十幾個美麗的樂女,綿諸王也欣然笑納。
兩個計劃都很成功,綿諸王生活在蠻荒偏僻的地方,何曾聽過中原文明世界的美妙音樂,于是便迷戀上秦國美女,白天欣賞歌舞,晚上尋歡作樂,整整一年不曾遷徙部落更換草地,結果上行下效,百官盡廢,政馳人散,牛馬半死。
這時候,由余也回到了綿諸,回去之后看到這幅景象,發現自己曾引以為豪的戎地淳樸風氣已蕩然無存了,部落上層全都沉湎于聲色酒宴之中,綿諸王也不再信任長期滯留而歸的由余,他們之間的上下和睦關系再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深深的猜忌。再加上秦穆公的一再秘密邀請,由余眼見再難立足西戎,只好投降了秦國。
剩下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厲兵秣馬多時的秦軍,又有了由余這個西戎通的黃金級加持,戰爭毫無懸念,秦穆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
秦穆公乘勝西進,十二個西戎小國先后歸服了秦國。秦國遂辟地千里,南至秦嶺,西達臨洮,幾乎把整個隴西高原都收入囊中。
雖然秦穆公向西拓地千里,但是隴西高原和隴東高原上的西戎各部歷經商、周兩代,已經根深蒂固,如果想一次性連根拔起,談何容易。綿諸雖然被滅,但不久后義渠又興起,比起綿諸更為強大,其勢力遍布隴西、上郡、北地,半包圍著秦國西部和北部,幾乎就是懸在秦國頭上的一把利刃。
綿諸和義渠所處的時代都十分久遠,古籍記載又有相互矛盾之處,也有把綿諸稱為義渠的,也可能他們本就是一個部落,綿諸被擊敗后遁地北逃,后來又卷土重來時被稱為義渠,這就能解釋,為什么綿諸的核心地域在甘肅禮縣,而義渠的核心地域在寧夏平原以及六盤山兩側,兩者強大的歷史時期又有錯位。總之,他們都是西戎,怎么稱呼其實沒多大關系,事情的性質是相同的。
秦穆公后的百余年,秦國國勢衰敗,義渠趁機做大,對秦國形成了很大的威脅,直到秦惠文王(殺了商鞅的那位)時期,趁義渠內亂之機,出兵降服義渠,成為秦的屬國。但義渠并未真心降服,后來還曾聯合魏國夾擊秦國,給秦國造成了巨大的麻煩。直到秦昭襄王時期,宣太后犧牲色相,籠絡前來朝賀的義渠王,長期的私通,義渠王不再與秦國為敵,又在其放下戒備之時,擇機殺掉義渠王。
失去義渠王的部落群龍無首,很快陷入內亂,秦國趁機出兵平定義渠,徹底消除義渠的威脅后,在其土地上設立隴西、北地、上郡三郡。義渠雖滅,然其遺民風氣彪悍,又經常騷擾西部邊疆,為了集中精力完成東出中原、一統華夏的大業,秦國就在三郡外圍修筑長城,把西戎諸部拒長城之外,暫時免其騷擾。這就是秦長城中南北走向一段的來歷,也稱之為戰國秦長城。
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實力的衰弱,在維持天下秩序方面已經漸漸力不從心。一場王室內斗,居然引犬戎力量入京,最后蔓延成巨大的災難,逼得繼任的周天子不得不放棄鎬京東遷洛陽,從此開始為天下諸侯和狄戎各部所輕視。
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威嚴,依附于周王室周邊的狄戎紛紛自立,并開始大肆侵犯諸夏,弱小的諸侯國甚至亡國絕祀,這時候強大的諸侯國開始走上歷史的前臺,承擔起保護華夏文明的歷史性責任。齊恒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振臂一呼,九合諸侯,高舉“尊王攘夷”大旗,幫助弱小諸侯國抵御狄戎入侵、重建家園,名正言順的成為了首任春秋霸主。
在所有抵御狄戎侵犯的斗爭中,秦國這個方向顯得尤為困難,秦國一開始是小國、弱國,面對的又是最為強大的犬戎,是逼迫周天子放棄關中祖地的一支西戎,所以秦國這個方向與西戎的斗爭顯得長期而又曲折,中間更是幾經反復。
西戎不是簡單的游牧民族,他們長期與周人相處,也受到周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熏陶,已經進入半耕半牧的生活狀態,這就顯得特別有韌性,敗而不亡、驅而不散,可以說已經在隴西高原和隴東高原上扎下了根。秦人與之纏斗數百年,也沒有完全將他們驅散和同化,最后也只能在隴西和隴東高原上筑起長城,暫時免其騷擾、不影響秦國一統華夏大業就行。
這也是為什么秦人沒有把西部防線推進到蘭州和黃河邊,而是在臨洮-固陽-榆林一線建起了長城。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力量還沒有達到,這個時期的西戎其實就是后期的羌人,想想歷史上羌人的韌性,即便強如兩漢,與羌人的摩擦也伴隨王朝始終,對比一下就知道西戎會有多么難纏。臨洮以其在洮水岸邊而得名,洮水以西就開始進入青藏高原板塊,這個地塊正是農耕和游牧的天然分界線,歷史上一直是中原政權先后和羌人、吐蕃人反復拉鋸的區域。能在和青藏高原分界位置打下臨洮(狄道)這么一個釘子,對于秦人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秦人對臨洮的開發非常成功。后世臨洮(狄道)長期都是隴西郡的治所,并且在臨洮(狄道)成長起來了隴西李氏這么一個傳奇家族,走出了李廣、李嵩、李淵、李世民這樣一批歷史性人物,可以說是對華夏影響極大。
至于蘭州,這個可以直接輻射河湟谷地和河西走廊的戰略重鎮,要等到漢武帝接過歷史大旗以后,才正式把其納入中原王朝的西部軍政體系中的,也完完全全的把被包裹在漢朝以后的長城之內了。
歷史是逐步發展的,中原王朝的力量也是逐步向外輻射的,這正是秦朝時期的長城西起臨洮而不是蘭州的真正歷史原因。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感謝網友們,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