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漢,史學界對它的界定就是一個“過渡政權”,存在時間不過2年。中國史上短命王朝很多,如:著名的秦王朝,也只有僅僅的14年,不過,它的歷史影響太深遠了。
那么,這個玄漢對后世又有著什么樣的意義呢?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位,改國號為“新”。《漢書》對王莽的評價是“逆臣”、“佞邪之材”。沒有姑母王政君的提攜,王莽也上不了位。西漢后期動亂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皇帝都太年幼,外戚借機掌權。在權力膨脹的驅使下,篡位似乎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王莽則開啟了這個先河。
王莽其實是個很有想法的人,他想帶領子民回到那個最淳樸時代,于是,處處效仿周禮模式,建國后改幣制、改官制、進行土地改革、禁止買賣奴婢。不少學者都認為王莽極具改革精神,只是有點太超前了,那個時代根本消化不了。事實上,周禮模式最后崩潰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生產力發展了,之前的很多舊模式若不變革,注定會被拋棄。
王莽若是能順應時代的發展來做他的改革,新朝也許會長久一些,但他就是固執的復制前朝的某些模式,注定招到天下人的不滿。這種不滿由于經濟的蕭條和天災而加劇,進而演化成各地的起義暴動。
劉玄,漢景帝后人,由于結交之人犯事,自己一直逃避在外,這時天下大亂,劉玄也跑去加入了起義軍。大家反王莽,總要有個理由吧,討伐王莽竊取劉氏江山就是最好的理由。這時,起義軍開始初成規模,大家就商議推舉一個“首領”,于是,便選中了劉玄。
劉玄沒啥大能耐,但是,身家背景實在太好。大家真的在意劉玄是皇室后人的背景嗎?能造反的人哪有那么單純,其實,大家就是覺得劉玄這個人好“拿捏”,同時身份又這么“正”,所以,“擁戴”劉玄為天子,不就是表明自己“造反有理”嘛。
劉玄自個兒也沒想到,突然有一天,一頂皇冠就降臨在了自己的頭上。據說,接受群臣朝拜那天,他滿臉羞愧色,緊張的直流冷汗。劉玄哪見過這等場面(心虛),手舉了半天愣是想不出一個詞,這哪是天子的樣子,不過就是大家用來反王莽的一個理由罷了。
這一年是地黃四年(公元23年),也是更始元年。這個年號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也是鼓勵了天下群起反對王莽。劉玄不怎么樣,但是,他的手下不乏能人,如劉縯。劉玄帶著他的人馬力克王莽大軍時,天下豪杰也紛紛響應,用更始年號,等于接受劉玄的指揮。
也就是在這一年,王莽被殺。劉玄開始為復興漢室做準備,第二年遷都長安。入都長安后,劉玄認為天下應該太平了,于是,就做起了甩手掌柜,將政務都扔給了自己的岳丈趙萌處理,自己整日里花天酒地。這樣的君主誰會服氣?
劉玄能坐上皇位,是離不了起義大軍的,但是,在他坐穩之后,和很多皇帝一樣,開始打擊起義軍的勢力。赤眉軍領袖樊崇和劉玄決裂,擁立同樣是漢室子弟的劉盆子為帝;和劉玄同族的劉秀,也在這時開始稱帝了。
更始三年(公元25年),樊崇率軍攻破長安,更始政權宣告結束。更始政權雖僅有二年多,但是,它對后世社會的影響卻不容小覷。
就看推翻王莽新朝的力量,若是當時的口號不是“復漢”,不是擁立漢室子弟,哪來如此多的豪族士人加入呢?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很多,也有建立政權的,如:李自成的大順,但是,如更始政權這樣能得到全天下認可的,又有幾個呢?
起義是從底層老百姓開始的,但是,沒有那些中堅力量的堅持,是不可能真正走到最后的。只有這些力量才能真正將社會上零散的反抗力量整合,最終,形成強大的軍事對抗力量,這也是劉秀能成功的原因。
個人能力強是一個因素,其背后支持的士族力量更決定了誰會成為他們的皇帝,因為他們的各方面訴求都是一致的。更始政權更像是一個問路的先鋒者,后來樊崇立劉盆子、劉秀稱帝,他們走的都是一個套路,都是漢室后人,更始政權讓他們看到了某種可能。
更始政權能夠短暫成功,應是世人失望后的某種“回歸”心態,就像很多事情,本來期望很高,但是,結果反倒更糟糕,于是,心里無比懷戀“過去”。王莽的改革談不上成功,很多人更沒飯吃了,大家能不懷念過去么?認為只要“漢”回來了,一切都回到正軌了。
只是,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只會向前,這一切也不過是一種“回光返照”罷了。
參考資料:
【《后漢書·卷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讀通鑒論·卷六·后漢更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