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是中國最常見的馬匹不假,但蒙古馬可不符合我們華夏老祖宗的審美,對也不符合中原軍隊的一貫追求。那些推崇蒙古馬的網友,你們的祖先又不是蒙古人、匈奴人,這種廉價的自豪感可以說是錯得離譜。
華夏的老祖宗從來喜歡的都是高頭大馬,這個喜好可是從周代就開始。周人把八尺以上高度的馬尊稱為“龍”,周代的一尺是23厘米,八尺就是一米八四(一米八),認為有這個個頭的馬絕對是天龍的后裔,誰騎了就是福分。在華夏古人的觀念中高頭大馬就是和龍劃等號的,“東風解凍,蟄蟲始振……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路,駕倉龍,載青旗,衣青衣,服倉玉,食麥與羊 ”,周天子自然召喚不來神龍,給他拉車的“倉龍”就是青黑色的高頭大馬(找不到八尺的,但越高越好)。七尺左右的馬被叫做“騋”,也是華夏帝王苦苦追求的神獸,著名的大宛馬也是高個子的馬匹。在《易經》中,馬也和個頭大脫不了關系,
從西周到漢唐,華夏先人都在苦苦追求高頭大馬。高頭大馬等于龍的觀念還在草原和西域流傳,玄奘西行也在西天遇到了化龍池,龜茲國境內也有一個傳說中雄龍和母馬約會的水池,它們的產物就是西域良馬。在李白等人的唐詩中,高頭大馬同樣等于龍,李白寫過“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文龍翼骨”,這里的龍翼骨可不是蒙古馬的特征,而是阿拉伯馬后裔的特點,就是進口高頭大馬的“雙脊”,“雙脊”就是馬的脊椎兩側之上有兩條肉脊,唐朝人認為這是飛龍后代消失的雙翼,一有機會它們還會飛龍在天。
杜甫盛贊過的青海驄,也是波斯馬和青海馬的后裔,也是被認為有龍之血脈的高頭大馬。高頭大馬在華夏漢人的文化中具有特殊含義,在中國古代,哪家的名門孝子給老子送葬用了蒙古馬,那簡直就是丟人現眼。
華夏先人喜歡高頭大馬也不單單是為了排場、好看,還有重要的軍事價值,高頭大馬在宋代以前就非常普及。在商代的殉葬墓中,殉葬成年馬平均身高是140到150厘米,西周燕國的殉葬馬肩高135到146厘米,太原金勝村的戰國墓葬出土的馬匹平均肩高是148厘米,齊景公的墓葬中甚至出現了一米五的高頭大馬。先秦墓葬中的馬匹也有矮個子,那些矮個子馬匹一般都是拉車用的。
秦代也不喜歡身高120厘米到135厘米的蒙古馬,秦朝法律規定驀馬(供乘騎的軍馬)肩高必須在五尺八寸以上,也就是身高必須超過134厘米。漢朝也規定五尺九寸以上的馬匹都不得出關,西漢的五尺九寸也就是今天的135厘米,也正好把蒙古馬擋在了軍馬的合格線外。秦漢騎兵要對抗騎著蒙古馬的匈奴騎兵,這種高標準可不是花架子。
因為個子大的馬體重就大,就可以負擔更高的重量,讓秦漢騎兵穿戴更多的鎧甲進行沖擊作戰。而這恰好是中原騎兵的優勢,如果用蒙古馬,中原騎兵和匈奴等草原民族作戰只能以騎射為主,就是以短擊長。因為蒙古馬的最多只能馱動70公斤的重量,一個草原漢子要是再穿上厚重的鎧甲,蒙古馬就不堪負重,所以匈奴人主要以騎射為主要殺傷手段。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匈奴人比較窮,裝備不起鎧甲,只有王爺的衛隊可以裝備少量金屬鎧甲。漢軍騎兵要穿著玄甲作戰,鎧甲加體重自然要負重能力更強的高頭大馬。
歷史上只占據了草原的北方民族培養不出高頭大馬,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等民族占據了山西、河西等地,培育出了河西大馬等高頭大馬,也鳥槍換炮有了重騎兵。唐朝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草原馬培養騎射手,一方面也要重騎兵沖擊敵軍,所以李世民等人不光從草原上大量進口馬匹,還大量從中亞中東引進優良戰馬。蒙古騎兵縱橫歐亞大陸時,也是哪里的馬好就要哪里的,怯薛軍還只要中亞、中東的進口貨。
到了宋朝,契丹馬、河北本群馬這兩個蒙古馬的近親成了宋朝騎兵的主流,戰馬的合格標準變成了“馬自四尺六寸至四尺二寸”,合格線變成了131厘米左右,在宋朝馬的身高增加一寸價格就高出萬錢,高頭大馬在宋軍中可不多。北宋騎兵還繼承了沙陀騎兵的騎射傳統,“諸處馬軍,毎一都槍手、旗頭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宋朝騎兵(除了岳家軍外)的主要殺傷手段也是騎射,他們的戰績嘛……
在宋代以前,華夏的主流戰馬是河曲馬,真不是蒙古馬。蒙古馬被接受那是因為宋代以后,華夏進入了內卷時代,蒙古馬這種個子小、吃得少的馬匹才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