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和傳說在中外歷史都普遍存在,西方有希臘羅馬神話,中國有昆侖神話,昆侖神話與希臘神話齊名,在《山海經》中有過記載。
由于中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在交通閉塞時期形成了不同的神話傳說,按地域分類,我國神話可以分為四大系統:西王母和女媧所代表的西方昆侖神話,東方蓬萊神話、南方楚神話,以及中原神話。
其中西方昆侖神話在我國許多古代的志怪小說和現代的影視中經常出現,這是因為昆侖神話是中國神話的主體部分,傳播范圍比較廣。
西方昆侖神話是早期民眾對人生和仙道的樸素想象,在古代社會,一些人開始思考“生之價值,死之所往”,于是西方昆侖神話就成了人們死之所往的目的地。
西方昆侖神話出現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社會發展的壓力和普通百姓食不果腹的現實,人們需要精神依托,需要今生必須受苦的原因,否則食不果腹的百姓絕不會愿意一直受苦,那么社會秩序就會紊亂,因此,西方昆侖神話等想象適時而生,佛教傳入中國后,獲得統治者支持也正是基于此原因。
1.西方昆侖神話的緣起
西方昆侖神話的基礎是昆侖山,在《山海經》的描述中,“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魄魄”,《山海經》對昆侖山的概括使這座山的具體情況更加令人捉摸不透。《淮南子》記載:“昆侖之丘……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據《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昆侖山是海內最高的山,是天界最高的山,也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昆侖山上有神獸看守,昆侖山上有眾神,普通人無法到達昆侖山,甚至連昆侖山的入口也發現不了,只有后裔、神獸等能進入昆侖山。
昆侖山的神話形象至今都無法探求其本真狀態,但作為神話中的昆侖山,我們卻可以在前人的記錄中,發現神話中的昆侖山是何種面目?
《楚辭·離騷》載有:“昆侖縣圃,維絕,乃通天。《抱樸子》中的昆侖山“去天不過數十丈也”。相較于早期昆侖山的神話特性,《山海經》不僅記載了昆侖神山,還記載了其他神山,比如不周山,《山海經》稱其為“不周負子”。
與昆侖山相對的正是不周山,《淮南子》記載了“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因為古人神話想象中的世界是由“八山為柱”撐起的,一旦一座支撐天地的山倒下,整個世界將面臨“大廈傾頹”的局面。西方昆侖神話有如此多的高山,且昆侖位于中國西北方,大抵與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有關,表明地理環境影響了人們的神話形象塑造。
2.西方昆侖神話中的神靈們
除了神秘的昆侖山,西王母與天帝也是西方昆侖神話的信仰主體。西王母在西方昆侖神話中占據重要地位,或者可稱其為核心人物。古代志怪小說與現代影視已經將西王母的形象模式化了,忘卻了其原初的形象。
《山海經》記載了西王母的形象,“虎齒豹尾、蓬發戴勝、善嘯穴居”,這樣的形象描述完全超出了今人的想象,實際上,這與原始社會的裝扮有很大關系,記錄者可能記錄的是原始部落的女性,而后加在了西王母的形象上。
相較于《山海經》中塑造的西王母形象,《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變得溫文爾雅,據記載,周穆王一生長壽,有幸進入昆侖山,還見到了西王母,西王母不僅接受了周穆王的禮物,還為其獻詩一首,所以《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滿是慈眉善目的友好形象,與《山海經》中的兇相完全不同。
漢代及之后,西王母的形象更加美化,直接變成了美麗的女神仙,而且是女神仙之首,還有青鳥為西王母傳話。之后,西王母又變成了王母娘娘,民間神話中將王母娘娘塑造成與玉皇大帝共同修仙并獲得仙籍的不凡之人。
昆侖神話囊括了九重天,能上至九重天者,有大佛、大神、大圣,例如西王母和神秘的九天玄女都是九重天上的大神,不輕易踏足凡間。天帝的形象和身份同樣模糊不清,《穆天子傳》將天帝與黃帝等同,《淮南子》也將天帝與黃帝等同起來。
西方天帝少昊和北方天帝顓頊都是西方昆侖神話中的神靈,唯有中央的天帝黃帝才居住于昆侖山上。總的來說,不論是昆侖山,還是不周山;不論是西王母,還是天帝,都是修仙者的追求,修仙者希望進入昆侖山,拜會西王母,實現成仙得道的機會。
1.西方昆侖神話與中國其他神話的區別
除去西方昆侖神話外,還有東方蓬萊神話。東方蓬萊神話中有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
蓬萊神話的源頭已經難以厘清,但在與秦始皇有關的記錄中,記載了“蓬萊”,據記載,秦始皇在渤海附近尋找長生之法時,看到海的盡頭紅光浮動,便心生疑問,方士告訴秦始皇,那是仙島,謂之蓬萊。
漢代的東方蓬萊神話信仰比較盛行,東方朔在《十洲記》中還記載了蓬萊島的情況,指出蓬萊島無法靠近,“唯飛仙有能到其處耳”,蓬萊島上有“九老丈人,九天真王宮,蓋太上真人所居”。
南方楚神話是楚地風俗融合的結果,楚地風俗“尊鳳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楚神話中有火神祝融、東君、太一、女神少司命等,火神祝融在中國神話中形象各異、身份各異,有“赤帝”、“火神”、“南海神”、“三皇五帝之一”等身份。
東君在《楚辭·九歌》中存在,屈原專門創作了《東君》,有人將東君與東皇太一視為同一人。太一是最尊貴的星神,《楚辭》稱“太一”為“東皇太一”,東皇太一在楚神話中占據重要地位,有人甚至認為東皇太一是楚神話中的至高神。
少司命在影視劇中也經常出現,但少司命的形象已經被大大簡化了,成為專司人間和神仙戀愛的男性神靈,而且地位比較低。
然而,在楚神話中,少司命是女神,掌管子嗣、緣、戀愛、婚配、災祥、禍福,地位極高,其之上沒有其他神靈,只有東皇太一的神格才有可能與少司命一比。少司命只是司命中的一種,另外還有大司命。
中原神話的主體神靈包括開天辟地的盤古、捏泥造人的女媧,還有伏羲、夸父、黃帝、炎帝等,這些神靈在古代志怪小說和現代影視中經常出現,上至老人,下至幼童都知道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的事跡。
2.西方昆侖神話的認知變化:從神話到仙道
人們對西方昆侖神話的認知發生了變化,從《山海經》到《穆天子傳》,再到后來的典籍記載,民眾對昆侖神話的認知從逃離現實的神話形象塑造,逐漸轉變為求仙成仙的仙道。
初期,西方昆侖神話的出現只是原始社會形象的簡單總結,再加上地理因素的融合,昆侖高山和女神王母的形象就建立了起來,這一時期,人們還處于早期民間崇拜時期。
后來,昆侖山成了修仙者的向往之地,西王母也成了昆侖山主神,主要原因在于社會現實發生了變化,秦漢時期的中國已經開始追求長生之法,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典型代表,而得道成仙就是長生之法的最高境界。
只有成了神仙,才能永生,所以秦漢時期的民眾對昆侖神話的認知已經不再是過去的神話崇拜,而是帶有仙道因素。從本質上說,成仙的需求還是與永生之妄念有很大聯系。
西王母信仰在中國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在漢代達到了鼎盛時期,這場民間崇拜范圍之廣,涉及人數之多令人嘆服。昆侖山和西王母都是《山海經》中出現的對象,在經過民間傳播和加工之后,成為中國神話的一部分。
東方蓬萊神話塑造了一個若隱若現的蓬萊仙島,相較于昆侖山和西王母的確定性,蓬萊神話中的蓬萊仙島飄忽不定,使人充滿聯想,而且似乎從沒有真正發現蓬萊島位居何處,只知道有這樣一座蓬萊島,且被一片黑色的冥海所包圍。
《史記》記載了漢武帝泰山封禪后,命令方士走遍五岳、四瀆,只為了長生之法,尋求蓬萊仙境,結果司馬遷一針見血地指出“終無有驗”。
由此說明,不論是東方蓬萊神話,還是西方昆侖神話,都獲得了普通民眾的信仰,統治者也會相信和推崇,只是兩者的信奉程度不同,正如學者所說的“精英世俗化,平民宗教化”一樣,普通民眾對這些神話相信不疑,而統治者則半信半疑,既以工具性視角視之,又以倫理性視角信奉著。
1. (北宋)歐陽修:《新唐書》
2. 趙宗福:《論昆侖神話與昆侖文化》
3. 杜而未:《昆侖文化與不死觀念》
4. (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太平御覽》
5. 王充:《論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