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夷和三皇五帝時代肇始,一直到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華夏歷史上總共數千年歷史,除去上古時代的虞朝與夏朝不談,從都城有考古發現的殷商開始算起,大一統王朝就有多達十多個,而都城的變換也是格外頻繁。這一點上與世界其他國家有著很大的區別,埃及六七千年歷史,帝都基本就定在底比斯和開羅,羅馬城自古以來就是都城,倫敦同樣自始至終都是英國之都。與倫敦類似的還有馬德里、巴黎、維也納、華沙。俄羅斯數百年來
而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歷史上卻有著幾大古都,類似長安、洛陽、開封、南京、鄴城、北京等都曾是帝國之都。歷朝歷代,因為氣候、糧食、人口等等各方面因素,我國歷史上政治中心常常反復跳躍,先是在中原和關中之間橫跳,然后又在南京和北京之間縱跳。這樣的格局與世界上的主要文明歷史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其實究其原因,首先因為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大一統的大國,幅員遼闊,政權更迭頻繁,勢力范圍不同,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這也算是其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到那時若說根本原因,筆者認為我國各大都城都有著各自的優勢,但也有著各自的缺陷,特別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或者氣候等各種變遷等等一個小因素,就可能導致必須要通過遷都來結局現實問題。其實說到底,在我國古代,就沒有找到一個十全十美的首都。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我國歷史上的那些古都們,都各自有什么缺陷,導致了無法長治久安,成為我國長期固定的都城。
京畿地區
1、長安
長安及其周邊,自古以來都是我國的政治中心,西周的鎬京,秦朝的咸陽,西漢和莽新均定都于此,之后前秦、前趙、后秦、西魏、北周都定都于長安,隋朝大興城,唐朝的長安,關中京畿地區做了長達千年以上的政治中心。
關于關中長安地區的優勢就很明顯,首先這里早期土地還算肥沃,特別是在戰國末期鄭國渠的修建,將渭河北部的數百里鹽堿地洗干凈成為沃土之后,關中成為了著名的糧倉,孕育了西漢盛世和前秦盛世還有隋唐盛世。
長安城
然后關中易守難攻,這里四面環山,手握天險,中間有數條大河川流,一個廣袤的平原沉淀于當中,在絕大部分時候氣候都還算適宜,所以是個天選之地。只要守住蕭關、散關、通關、藍關、武關、金鎖關等少數幾個關隘,就可以安享固若金湯的地理優勢,這在軍事上自然是絕佳的位置,但是在經濟貿易上,往往是相反的效果,因為華夏的經濟中心基本就沒有出現在關中地區,至于原因,自然是因為交通問題。
關中與中原地區的交通并不算特別順暢,而且關中地區雖然沃土數百里,但是畢竟處于西北半干旱地區,只能從事旱作農業,在生產力并不發達的古代,關中的糧食和資源產量并不能養活過量的人口。還有就是長安并非華夏文明的地理中心,對遼東乃至河北地區、江南乃至江淮地區的掌控力度不足,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地理短板。當然在隋唐之前,我國的統治區域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國家人口數量并不算多,長安是可以滿足首都的所有條件的,可是隋唐時期,我國迎來了一個各方面高速增長的階段。
長安城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所以在隋朝時期,隋煬帝就開始營建東都,實行兩京制度,以洛陽取代長安的一半以上的行政功能。到了唐朝,關中地區已經有了過度開發的趨勢,于是,唐朝在繼續開發東都洛陽的同時,不得不過分開發河西走廊,來彌補關中的不足。最終的結局依然是無法支撐,肥沃的河西被破壞的同時,并沒有解決關中被過度開發的局面,唐朝后期,關中地區的地下水已經被京畿地區的數百萬人口大量破壞,不再適合承擔首都的職責,所以在唐以后,長安再沒有成為我國的政治中心,只有在大順時期,短暫被定位為首都。
洛陽地形
2、洛陽
洛陽,位于中原腹地,靠近天下正中的區域,這里四面環山,中間一塊小盆地,洛河及其支流繞城而過,地理上這里同樣是易守難攻,同時因為四面的山地,可以抵御北方的騎兵沖擊,依山傍水,千古形勝之地。
洛陽自古以來便是我國選擇首都的首選之地,首先是東周在此立國,然后有東漢,東漢之后曹魏和西晉皆立國于此。然后北魏后期也遷都洛陽,在隋唐時期,洛陽一直就是國都之一,承載著帝國首都的職能。然后在五代時期,后唐定都于此,后晉初期也曾定都于此。
洛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來說,地理上的優勢,這里依山傍水,易守難攻;然后位于天下之中,北邊可以控制河東和河北,向東可以掌控整個中原,向南則是可以壓制住襄陽和南陽,進而可以遙控荊州。向西則可以扼守住關中的咽喉,雖然地處四戰之地,但是憑借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可以穩居中原而屹立不倒。其他的優勢就是交通便利,可以掌控全國各個地區,附近有著華北平原和河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產糧區。
洛陽
而洛陽也有著很多劣勢,首先就是戰略縱深不夠,雖然這里地理優勢較大,但是東部和北部與南部的山勢都不足以抵擋住大面積進攻,而且洛陽地區很容易被圍困,而圍困之后沒有更多支持空間,很容易就被攻破了,這主要是以洛陽為都城,京畿地區面積過分狹小,洛陽盆地本身不是大面積產糧區,所以很難維持持久戰,只能在周圍修筑關隘和各種軍事城池來彌補。
還有就是洛陽盆地狹窄,不適合在古代進行大面積的城建,盡管北魏洛陽極為繁華,人口達到一百多萬,但是這也達到了極限,特別是面對亂世之際,洛陽的劣勢暴露無遺。從一定程度上說,洛陽是比較適合做和平時期的行政中心的,只是很難做到集政治、經濟、文化為一體。
汴梁和長安
3、開封
開封,古稱大梁,或者汴京,位于中原核心區域,地處大平原中央,這里河網密布,因為地處淮河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的交界區域,所以這里水運資源相當雄厚,自古以來就有運河連通著三大水系,從戰國時期的鴻溝開始,一直到隋代的京杭大運河,開封一直是重要的樞紐。
開封在戰國時期,被當時的天下霸主魏國建設為都城,之后一直都是全國最富庶的區域之一,然后到了五代時期,朱溫在此建立國都,自此之后的近兩百年,汴京一直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后晉、后漢、后周皆在此建都,之后的北宋也是定都于此,另外,金國后期,也曾定都于此。
開封的最大優勢就是交通,特別是隋朝的京杭大運河,開封成為南北兩段運河的的交點,成為了天下水陸貿易的中心,有了交通就有了貿易,有了貿易自然就有了經濟,特別是在江南開發之際,開封作為南北交通核心,自然就成為了經濟中心,南方的糧食和絲綢,北方的皮草,東方的鹽,西方的香料都在此流通,所以北宋時期的開封乃是古代全世界歷史上最繁華的大都市。
汴梁
而開封的劣勢和其優勢一樣明顯,開封四面皆是開闊的平原,除了一條黃河之外,便是無險可守。所以,歷史上開封做首都時間并不長,但是被契丹攻破過,被女真人攻破過,也被蒙古人攻破過。
還有一個原因,開封地處于黃泛區,黃河作為地上懸河,如開封頭上的一把利刃,所以開封的戰略位置相當糟糕。
金陵城
4、南京
南京,作為江南形勝之地,這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江,乃是我國江南的中心城市,南京城直面淮南,虎踞江左富裕之地,南京從東吳在此建都開始,先是東晉,然后又有宋齊梁陳四朝皆建都于此。再之后,五代十國時期,楊吳和南唐也在此建國。
南京的優勢很多,首先挨著江南富庶之地,周邊的淮南、江南、徽州和江西在古代很長時間內都是富甲天下的代表。然后這里產糧食,周邊皆是產糧區,京畿地區的糧食不用愁。
就交通而言,南京臨著長江,這條水道從古至今都是條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這是很方便的。但是南京也有著其很難解決的短板,那就是離邊塞太遠了,而中國古代最大的威脅是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京偏安南方,不利于北方邊塞的整體防御,所以定都南京很容易變成偏安政權,所以南京也就在大明朝初期當過全國性的都城。
北京
北京城
5、燕京
燕京,古幽州,華夏古都之一,在我國封建帝國后期,做了華夏七百年的都城,時至今日,同樣是我國的首都。現在因為便利的交通,和大一統的格局,將北京的弱點問題無限縮小,所以成為我國首都的最佳選擇。但是在古代則不同,北京緊鄰草原,乃是中原政權北方的重要邊塞。
北平早在戰國時期,便是燕國都城,在五代時期,曾是桀燕都城。到了金國時期,成為了大金的都城。元朝建國時,忽必烈也在此建都,明朝時,朱棣統治末期遷都北京,之后的清朝也延續了立都北京的規矩。
北京建都的優勢是,可以集中力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天子守國門。而劣勢在于,北京地理位置較偏,輻射面積不足,很難輻射到大西南和大西北。再有就是,古代北京周邊不是產糧區,京師的糧食需要從南方轉運,而走京杭運河成本很高,沿途需要纖夫拉扯。而走海路,由于氣候多變,季風季節也只有半年,而且是春夏兩季,只能運陳糧北上,而季風季節又有臺風,航路也沒有固定,所以很難轉運。
當然,這些都是指古代,而到了現在,便利的交通再加上不存在游牧民族的問題,所以北京作為王者帝都,作為首都沒有任何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