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廢漢字化運動徹底失敗,日語卻因禍得福,秒殺越南語和韓語
其實日語無論是書寫方法還是讀音都神似漢語,隨著韓國、越南的國家紛紛選擇去漢字化,日語成為世界上除漢語外唯一大量使用漢字的國家。因長期深受以我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浸染,與我國淵源最深的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以漢字作為本國的書寫文字,其中日本是在公元5世紀中葉開始引入漢字,他們原本只擁有本民族語言,于是利用相同讀音的漢字當做符號來書寫,日本的著名古典詩歌及萬葉集就是以這種方式進行書寫,因此這種表音方法稱為萬葉假名,但日語詞匯普遍較長,每個音節都用漢字表音,無論是書寫還是閱讀都十分復雜,不利于文化普及。
日語本土化轉變的節點出現在我國隋唐時期,渡海來華的日本學問僧空海和前唐史及倍珍貝,根據在日本流傳廣泛的漢字草書和楷書,利用簡化和偏旁部首,分別創制了日語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是依據草書而形成的日語字母,例如由草書漢字庵演化而來的日語字母啊等等,片假名是依據楷體漢字的一些偏旁部首演化而來,例如阿轉變為阿,一轉變為一等等,日本終于利用漢字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字,但并沒有因為假名的問世而放棄漢字,因為日語存在很多同音不同意的詞匯,且假名書寫過長不如漢字緊湊,因此日本學者開始將漢字與假名共同書寫,只要有對應的漢字原則上必須書寫漢字,只有本土詞匯才用假名表達。
相比于日本善于從漢語中汲取精華積極變通,朝鮮半島和越南在文字演化上就顯得笨拙很多,以至于后來走入困局,公元6世紀越南部分知識分子在漢字的基礎上,依據越南語的讀音創造出南字,學界一般稱為漢南字,雖然自創但絲毫沒有擺脫漢字的束縛,更像是將漢字拆分后在東拼西湊而成,且書寫復雜程度比漢字還要高,因此僅僅在越南氏族階層使用,根本無法在全國推廣,直到近代被法國知名者控制后,一直徘徊在漢字與漢南字之間的越南人,徹底丟掉了本民族的特色。
法國強制越南將文字拉丁化,也被稱作去漢字化運動,從此越南成為東亞文化圈中,唯一一個徹底丟掉本民族文字的國家,而韓國則顯得更為激進,長期使用漢字讓朝鮮民族自信心備受打擊,公元1446年,在李氏朝鮮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的推動下,一批文人絞盡腦汁,終于根據方塊字的形制,漢字的偏旁部首和筆畫拼湊而成朝鮮本民族文字,也就是今天我們熟悉的朝鮮語字幕,發布后因為筆畫簡單易學,加上國家強制性推廣,在朝鮮半島很快普及,但和日語假名類似,雖然簡便但依然有很多同音不同意的詞語無法準確表達,但沒有了漢字輔助成為今天韓語中最令人頭痛的地方,可見同樣傳承于漢字,在各國的去漢字化變革中,雖然越南和韓國看似成功,但一個失去民族本身時漏洞百出,只有表面卻漢字化失敗的日本汲取了多方優勢,不僅保留住了民族傳統還讓這門語言走向世界,展現文化融合之美。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