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們都知道,中國的各省在不同的時期都發生過不小的改變,但有一個省,兩年多年來都沒有改變過地盤。
這個省現在存在感非常低,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撐起過半個中國。
這個省便是江西。
先給小伙伴們看看江西曾經的地圖。
這張圖是漢代的豫章郡,豫章二字得益于一種樟樹,這種樟樹在戰國時期生長于楚國地區。
當時楚國地區的老百姓只要生下一個女兒,那么就會在門前種上一棵樹,而女兒長大了,樟樹也長大了。
到了女兒出嫁的時候,父母就會砍掉樟樹給女兒做嫁妝。
從上面豫章郡的地圖可以看出來,漢代時期的豫章郡和現在的江西分界也沒有差多少。
再來看看唐朝時期的江西,可以發現,江西依舊是那個江西,版圖分界依舊沒有什么變化。
而到了明朝時期也是一樣,沒有胖也沒有瘦。
直到今天的江西,依舊是這個樣子。
為什么江西兩千年來版圖分界沒有變化?
我們看三千年不變的山西是因為地理條件的制約,山西二字拆分開來,所謂一山夾一河,山就就是太行山,而河就是黃河,山河三千年不變,山西版圖分界自然不變。
而江西也同樣是如此。
小伙伴們看看江西的地形圖會發現,山西三面環山,一面朝江,這條江就是長江,而且江西面對的長江口子非常窄,這也就形成了江西布袋省的格局,進入的口子很窄,但里面卻非常廣大。
這樣的格局有好有壞,好處就是地理分界不容易變更,但壞處則是交通非常不便利。
在江西省內漫游別的省所擁有的交通要點,曾經靠著水路雖然也富裕了一些地方,可是近代鐵路線的開通,使得經過江西的人越來越少,這直接就照成了江西存在感不高。
江西處于中國之中,但是論發展,上不如湖北,下不如廣東,左不如湖南,右不如浙江。
所以江西不富裕,不能說江西人民不努力,實在是地理條件和交通的制約。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制約著江西的發展呢?
一江是有利的,雖然入江口很窄,但總好過于沒有,但三面的環山則就是最大的弊端。
江西往東是武夷山脈,這直接把江西和福建、浙東地區給分割開來。
武夷山很美,這座山是江西和福建的交界山,但最美的一部分都在福建,從而小伙伴們提到武夷山就會想到福建,根本不知道還有江西什么事兒。
就像瀘沽湖一樣,其實瀘沽湖有一大半都在四川,但現在提到瀘沽湖基本上想到的都是云南。
江西的南面是大庾嶺,這個大庾嶺是中國五大山嶺之一,是當初中原人遷移至廣東的通道。
這個大庾嶺關口有很多梅花,所以人送外號梅嶺,這里也是江西和廣東的分界線。
而西邊的羅霄山脈則把江西和湖南直接分開了,這個山脈也非常出名,是著名的紅色山脈,井岡山小伙伴們都應該知道。
而北面則是長江,這三山一河直接把江西圍成了一個水口袋省。
而江西之所以叫江西,不是因為在江的西部,而是它的位置在江南地區的西部,因為唐朝時期設立了一個江南西道。
以上了是江西的地形,了解了地形之后我們才能了解江西發生了什么歷史事件。
江西發展史上有一個很重大的事件發生在明朝,當時元末明初之時,由于連年戰亂導致了兩河兩湖地區出現了人口真空,所以朱元璋便開始進行移民運動。
當時山西負責兩河地區,所以現在很多河南河北人祖上大多都是山西人。
而江西負責湖廣地區,這也是江西老表的由來,湖廣地區和江西地區的人有血源上的親昵。
那么同樣受到戰亂影響,為何山西和江西人口沒有銳減,從而可以移民到其他地區補充人口呢?
因為像江西這樣的布袋省,從地理上決定了在戰亂時受影響的程度會非常低,而等到戰亂結束之后,像江西、山西這種本來就是人口大省的省份會成為人口最多的省。
人口一多,那么出人才的概率自然就大,小伙伴們不要看現在江西沒有什么存在感,但在歷史上,江西是非常闊氣的。
比如說在明朝時期,朝堂之上就有個說法叫做朝士半江西。
比如明朝前期內閣一半以上都是江西人,比如楊士奇、解縉、嚴嵩、胡廣這些名臣都是江西人。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一來因為江西人口多,我們說人多概率就高。二來江西人都喜歡讀書,他們信奉萬般皆下品,唯一讀書高。
從而我們看現在,江西雖然存在感沒有江蘇浙江高,但是論教育,江西還沒有輸過。
最后說一個比較玄幻的事情,江西十萬大山多出隱士,許多隱士都喜歡把江西當成歸隱地,尤其是道家,特別鐘情于江西這個寶地。
在道家圣地中,比如龍虎山、三清山都在江西,更厲害的是連張天師的家都在江西。
當然,道家修的是天道,關于如何讓現在的江西富有起來,這就是現在的人需要考慮的事情了,畢竟修道只為長生,不為富貴,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又怎么會管塵世繁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