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在唐朝基本是陪都,或普通城市。僅僅唐末唐昭宗時期被迫遷都洛陽,洛陽做了三年首都。
古代帝王陵隨都邑,這是基本葬制。整個唐朝算武則天共21帝。關中唐帝陵18座葬了19位(其中乾陵為高宗與武則天合葬)。被朱溫挾持遷都洛陽的唐昭宗以洛陽作為首都三年,后死在洛陽,就葬在洛陽,最后一位唐哀帝被朱溫廢了,封在山東菏澤,于是葬在菏澤。所謂兩京制就是一個首都長安,一個陪都洛陽。最多時一個京師四個陪都,分別為京師長安,東都洛陽,西京鳳翔,北都太原,南京成都。就像現在一個正主任和一個副主任或多個副主任。當然長安和洛陽都可以叫京。就像正主任和副主任都叫主任。警察和輔警都是警察。
所謂東都就是陪都,因為在京師長安的東邊,所以叫東都,到了北宋,又在開封的西邊,所以又叫西京,依舊是陪都備胎而已。唐朝洛陽基本作為陪都是歷史學界的共識,毫無爭議。只是最近幾年洛陽看到西安用唐都的招牌來發展旅游,于是發動廣大河南民科搞成了爭議,有了爭議就有希望讓小三轉正。建議洛陽網友少看洛陽本地民科,多看央視和權威歷史學家。洛陽是唐朝的“東都”“東京”。像這樣的國都,除了長安以外,算上洛陽,還有十個。很多朝代都有“雙京”,以東西為分的,最為常見。其余也有以南北為分的,一個作為首都,一個作為預備首都,也稱“陪都”“移都”。在唐代,某一時間段里,洛陽是唐朝的東京,長安是唐朝的西京。
唐代不止一個陪都。唐代有個人叫李子虔,他也寫了一篇《兩都賦》,交代得很清楚,以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他是唐文宗太和年間的人,所以這個時代背景就非常清晰了。當時的唐朝人,的確就是將洛陽當成唐朝另外一個國都。而且不止這一個。介紹過,唐代寶應元年,也曾以“鳳翔府”為西都。鳳翔府,也在今天的陜西地區,最早叫岐州,就是《封神演義》里那個西岐,后來叫扶風郡。與鳳翔府同時成為陪都的,還有一處,是四川成都。所以,跟洛陽比,長安在西邊,叫西都。跟鳳翔府比,鳳翔府在西邊,長安在東邊,于是長安又成了東都。此外,唐朝還有一個“北都”,太原,也是在武則天時期設立的。還有一個“南都”江陵,以及一個“預備南都”,南陽。
這就是著名的“五都制”。史書上記載的,真正有“國都”地位的,唐朝已經有好幾個。而默認但是沒正式敕封的,還有好幾個。史書記載,官方資料確認、正式敕封的:長安、洛陽、鳳翔府、成都、太原,這就是“五都”。江陵、南陽,都是設立后不久就撤除了,但也上了史料的。沒正式敕封,沒正式向全國頒布詔書的,這樣的都城還有四處。一處是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第二處是山東曲阜,在唐太宗時叫“泗水”,是當時的預備東都;再一處是譙,今天的安徽亳州,算是預備北都;最后一處是代北武川,唐代時稱隴西成紀,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這也是一個預備的不知道該算是西都或是北都了。所以,唐代時,都城一大堆。尤其在武則天時期,洛陽才是首都,稱為“神都”,長安才是陪都。唐代國都,林林總總十一個,只不過有些都城沒來得及正式敕封,那套設都的儀式沒來得及搞。
但這已經足夠了。因此,你發現洛陽也作為國都,那算什么?像那樣的國都,唐朝時還有十個呢,就問你服不服。